台北行腳之二五零

台北行腳一路走來與旅聯網的形成

以理性架構感性,以感性調和理性

台北行腳

    這是一篇技術性文章,但可以用台北行腳一貫的遊記形式來閱讀。(在虛擬與真實、夢想與實務間切換)

    今年二月初本來只有改版台北行腳的首頁,後來進一步衍伸出旅記網站聯合入口的想法。其實旅聯網的構想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整個知識服務的想法早已在冬烘先生的腦中醞釀了好幾年。或許只有台北行腳的忠實讀者可以理解冬烘先生一向是憂國憂民,以振興知識經濟為己任(請暫時忍住想吐的感覺,也許稍後還有更噁心的)。當然一開始,我是純粹以一個技術人的觀點來思考這件事情。

    我認為發展內容服務,讓有創意的人得以一展長才並得到社會應有的關注與回饋,是根本解決因貧富差距拉大、社會發展不平衡的厚生之道;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也。不是大部分人都得要去爭取少數且有限的資源;而是可藉由鼓勵個體差異(創意)創造出新的發展契機。如此就算是原本所認為的弱勢團體、傳統產業也有可能找到翻身的機會,而不是一定全靠社會福利制度來補助。譬如鼓勵發展觀光休閒精緻農業,這是確實可以照顧到當地居民生計,且最惠而不費的方式。據我所了解,某大法律系(專出高官)的新系館經費中的零頭,就足夠鼓勵一個鄉鎮去發展具當地文化特色的經濟活動。

    先回到旅聯網的構想來..。在公元兩千年秋,初接觸Web Services時,我就已經有content re-engineering與UDDI(universal description and discovery, integration)整合的想法,當時頗覺窒礙難行(台北行腳71之武陵農場)。同一個時期,有若干篇遊記我都在思考這些事情(69..)。不過三年之後的現在,旅聯網的架構正在初步驗證我當時的想法,這卻是始料未及。

Internet-based資訊整合概念圖

web services概念圖

左邊的圖是我兩年前在網際網路應用及發展年鑑中提到的「Web Services技術應用發展」。看起來頗技術導向,但這多是概念的陳述。如果對應到旅聯網的架構就是,每一個梁山兄弟各自努力發表旅記(服務提供者A,B...),也都各自擁有讀者群。但讀者不以閱讀一個網站為滿足,往往都會對同一個主題在不同網站中搜尋相關文章(譬如梁山兄弟一起出遊,或已多次出遊的小觀音山),這時候讀者們必須自行上服務提供者A,B...的網站多次,再自行搜尋每個網站中的文章主題(上圖中以單線表示)。

    現在的旅聯網架構已稍具「資訊內容整合者」的雛型,也就是資訊內容整合者先行整合了服務提供者A,B..的服務而成為一新的服務(雙線所示),對讀者而言,以後他只要面對整合者就能取得一相對完整的資訊服務。也就是在旅聯網查「小觀音山」,就可以查到具有旅記水準的文章(去蕪存菁,相對搜尋引擎而言),且又能有如分頁電話簿般條理的歸類。

    整合的概念說來簡單,但背後有幾個困難。這也是UDDI將要解決的:用共同的描述方式(universal description)來描述服務提供者的服務(也就是每個旅記網站的架構,現在每個版主要負責維護的xml 檔)。如此旅聯網便知道如何整合內容(integration),以提供進階的服務。而且使用者也可以在旅聯網取得目前有哪些已發表的內容服務(旅記)的資訊(discovery)(6.17)

    我相信,就算經過這樣說明之後,絕大部分的知識工作者還是聽不懂。能規劃未來的領航者總是寂寞的。(本文噁心程度再度提升!但請忍住。要吐,也要等看完在一次吐個夠)。
一盆花與知識經濟與社區總體營造的關聯
知識能量源源不絕,但需能因勢利導
虛擬整合如幻化雲端的虹彩,美麗但不需真實
烏托邦只存在虛無縹緲間?

    不具技術背景的Tony兄在我提出旅聯網構想後,立即與蕭郎加入。這份基於朋友間的信任,而對一個尚未成熟與經過驗證的構想的認同,著實令人感動(同樣感謝包括志願美術老恩,以及後來被逼上梁山的眾兄弟姊妹們)。不過Tony兄大概沒意會到,這對我,對整個旅聯網知識服務平台而言,具有指標性意義。那就是即使不熟資訊工具使用的知識工作者,依然可以用簡便的方法,將知識內容發表出來,並且與其他相關連的知識一起整合與串聯。當梁山兄弟們在編寫旅記架構的描述檔(xml)時;也許這個動作本身微不足道,但是這個動作背後所代表的意義是驗證一個標準、一個整合的概念、一個知識服務的想法,以及未來更多知識工作者參與的可能。

    簡而言之,知識工作者所提供的內容服務要能夠被廣為人知;而知識內容的需求者要可以輕易地找到他要的資訊,就好像打開水龍頭自來水就會流出來一樣方便。知識服務的供給與需求兩方之間必須要有一條連通管道。或許這條把local知識服務與外面世界接軌的管道,就是based on Internet的web services。

經濟就是要流動

    四前年的內閣喊出來的知識經濟,當時被認為是台灣繼半導體產業之後未來發展的希望;但四年後的現在,為什麼沒有人再提了?因為沒有人搞得懂什麼是政府發展知識經濟的內涵(包括小小的平民百姓我在內;這些牢騷都記錄在..。端午節又到了,雖然我偶而發發牢騷,不過我可不想做屈原);知識經濟要流通什麼?如何流通等?5W1H,能說出個道理的幾希!如果找不到有效的推動措施,知識經濟終究只是個口號(一灘不流動的死水或是曾經流過不著痕跡。)

    民間蘊藏豐富的知識創作能量;知識經濟推手就是要導引出這些取之不竭的能量,進而蓄積這些能量,讓這股力量發揮最大的效能。 就像是構建烏山頭水庫、規劃嘉南大圳的八田與一(可參考汐止小周的文章),發源自阿里山的曾文溪水,終於能因為這些水利工程而澤被嘉南平原。知識經濟要能成功,不妨以嘉南大圳的建設當參考。首先是必須有源源不絕的活水源頭(v.s. 知識能量),要有建水庫的地利環境(v.s.無遠弗屆的網際網路 ),要有土木工程技術與有能力的主事者(web services and ?)。所以現在我們的知識經濟發展停滯不前,並不是台灣不適合發展知識經濟;問題癥結到底在哪裡?其實不言可喻。

    可喜的是,民間開始意識到,既然政府做不起來,為何不自動自發,自力救濟?這股力量正在凝聚,有許多鄉鎮社區整體營造正在朝有創意有特色的方式發展,雖然現在初期看起來腳步不免有點紊亂。舉例來說,台灣是蝴蝶蘭王國,像上圖這樣的蘭花禮盆能夠為產地,為加工廠當地,甚至為台灣帶來多少機會?不知道有多少人曾認真想過?(6.20)

    知識經濟另外一個未能發展的原因,我認為是所訴求的理想未免太虛無飄渺;如果知識所產生的能量就可直接對應到產業發展,這樣的想法未免太天真爛漫 些。我認為知識經濟必須跟實體經濟活動產生關聯,否則知識經濟的美景只是空中樓閣,也因此膚淺的主其事者更不可能規劃出知識經濟的內涵。在深入探討這個主題之前,我想先再回到旅聯網的架構來。

    (這一段是特別要寫給此時還在猶豫要不要上梁山的..看的)旅聯網實際上是採取非常純粹的「虛擬整合」架構,也就是所有參與其中的人,實際上並不需要改變他既有的網站架構(如Tony自然人文、蕭郎獨步山林間..),或是她現在發表旅記的方式(如冬烘居的hAPPY小妹)。唯一要做的就是,讓旅聯網可以「認識」每個參與者旅記架構。因此旅聯網並不用將每一篇遊記真正納到實體的共同儲存空間;或者可以這麼說,旅聯網遍及整個網際網路(cyberspace)但卻仍不顯紛雜;這跟一般旅行網站集中式行程記錄的發表方式,大異其趣。但旅聯網將因為認同與開放,或能成其大。所以加入旅聯網並非是旅記發表的實體整合;而是參與其中的人精神意念的融入。這也是冬烘先生從來不強求哪一個人一定要將哪一篇旅記加到旅聯網連結,而是由旅記作者自行決定。所以旅聯網的架構,簡化到最後,就是另開視窗的文章連結而已,認同知識整合的人實在毋庸多慮會有其他side effect。

    所以旅聯網,可說是存在,也可說是根本不存在。這樣的架構充分反映冬烘先生的禪思(現在我是跳脫出冬烘先生的身分來評斷這件事情)。旅聯網就像是山邊一道美麗的彩虹,因緣際會而生滅。如果旅聯網所有知識創作是雨後飄浮在空氣中的水滴,冬烘先生就要扮演太陽(同時也要當水滴),將光線普照這些水滴。或有路人停下腳步,讚歎這事實上是由群體所展現的美麗。也許這又是一個噁心的比喻,不過我看到的是其中淡淡的哀愁。太陽的熱情並非能一直持續,空中浮現的水滴終究會散去,如果沒能及時把握天邊這道彩虹珍惜當下的緣分,或許就只能期待下一回 的雨過天晴。只是當下回彩虹又出現時,觀看的人還會有像現在的心情嗎?

作你的春春大夢!!!

    (離題太多,再拉回來)我在建構旅聯網置入虛擬整合的想法,是在用一個「什麼」驗證另一個「什麼」。這與Tony兄用網路參選立委這件事來訴求烏托邦理想,就某個不甚為旁人所理解的層面而言,或許意義是一致的(6.22)。本來是要寫「作你的春秋大夢」來點醒,自己何德何能來論述知識經濟的願景?!還不如實際一點,在旅聯網虛擬整合的架構下,讓愛爬山的,可以發表旅記的人越來越多;這或許將有助於帶動戶外活動與旅記發表的風潮,這做法或許將比個人旅遊網站要來得有效率。 

    結果不小心筆誤,寫成春春大夢;莫非這是一場春夢了無痕?還是冬烘先生滿腦子只有春夢?說真的上山看雲、觀瀑要比規劃旅聯網的架構有趣多了。所以旅聯網的架構漸漸會朝向「web services概念圖」所描述的方式去走,現在的方式其實已經初具雛型。以下列出概念,細節略(持續構思中)。至於以下的概念會落實到什麼程度,就看太陽的熱情能夠持續多久。

  1. 每個人的旅記網站或文章發表(如右下的電腦),以後會透過註冊服務的機制向旅聯網註冊可公開的知識服務。(現在每個旅記網站都有一個描述旅記架構的xml檔)
  2. 使用者可向知識服務管理單位查詢所要的內容,意義就跟翻電話簿一樣。(也就是該篇旅記的網址)
  3. 使用者查到所要的服務的服務提供者所在之後,便可直接向服務提供者要求服務。(如同現在的開啟連結)
  4. 其他的網站(旅聯網II,或個人網站,或..,無限可能)想要跟旅聯網交流的,可以透過旅聯網的標準服務介面,取得知識服務的資訊,達到網網相連,資訊整合無邊界。

本文日期: 2004.6.17(2004.6.23 fin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