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行腳之二零八

哈盆古道

台北行腳  行旅圖

    秋,靜靜地徘徊,靜静地徘徊....。隨楓紅腳步接近,濃濃秋意飄落、依附、沁入原本逐漸雲淡風輕的心;因為輕鬆簡單(? ),數個秋之長途健行正在私密地醞釀中(東北四福玉)。近來迷上了「原鄉人」這首歌,歌詞的意境頗適合秋天出遊的心情。其中最讓我有感覺的,卻是那句....。

    哈盆古道的歷史,依據慣例還是略,如今哈盆古道是以絕美的南勢溪谷風光著名。昨晚一場廝殺,結果是今天酣眠日遲遲。所以出門後就算用極快的速度趕到登山口,卻也已是午後一點。看過許多行程紀錄,走到哈盆部落遺址,至少都需要兩個半小時以上。或許是我不信邪,自恃腳力過人;加上一點點不認輸的心理:如果以六點天黑前回到登山口,那就有五個小時的時間可往返哈盆營地。如果別人要走兩個半小時,也許我只要兩個小時即可,如此便可有一個小時可以在哈盆營地停留取景。

    當然以上的理想規劃,無可避免地遭受到實際旅程重重嚴峻考驗。其中絕大部分是我過度樂觀的情勢預估。首先,自秋分後已過一個月,天黑早在六點之前,本日雲層又厚了點,加上樹林中光線黯淡不明,也許定下午五點回到登山口已是勉強。其次如果前人需要花走兩個半小時以上,必然有他們的原因;就像我也常常停下來拍照取景,而這時間不能省略(如在前次樹梅道路上,導遊被放鴿子事件)。第三,也就是最重要又常常被忽視的,那就是獨行所具有的潛在風險。

    經過入山檢查哨時,員警提到今天因為烏來有活動,所以入福山的遊客並不多。後來到了登山口,看到停放於此的汽機車數目之多,猶如一個遊樂區,不免瞠目結舌。其實是我大驚小怪,入福山的遊客群與在烏來情人步道上的遊客群本不相同,此乃市場區隔爾。

無名小溪也有精采(47分) 樹林之中光影迷離(50分)

(哈盆秘境之光,攝自山友佩宣。)

    只是我還是有自知之明,知道今日行程絕對耽擱不得。於是初步下古道石階,便已加快步伐,只差沒真的跑起來。離開石階,又穿過一片竹林,來到溪谷上方的山腰樹林間,這時已經可以聽到南勢溪 流水聲廻盪在山谷間。

    林道中途經過一條無名小溪,此時正當太陽重新探出雲端,午後陽光照耀下,小瀑滑過岩面流落,如同為岩面罩上透明薄紗。至於小瀑沖落的淺潭是從未見過如此清澈的一泓碧水。在樹林溪澗中尋找傳說中令人不捨的美景,只覺光影迷離之中處處依稀相彷,只是那神來之光,或許還需要天時的巧妙搭配吧。

    這一個小時,以如履平地的速度疾行,應該走了有四公里。但所謂欲速則不達,也許是我腳下甚快,還心有二用在樹蕨中分辨那蘭花草,那山蘇長得還真像千萬代..。忽然間右腳卻一個踩滑路緣碎石,為了避免跌落右側山坡,身體瞬間反應一個借力躍起卻向左伏低去。雖然因此避去跌落山谷之禍,但是雙膝卻因此確實地撞到地上。站起身後,膝蓋隱隱作痛,一時倒也不以為意。豈料這一摔,卻是後來未能到達營地的主因。

這一路走來,古道寬廣平坦,兩旁的樹上多附有山蘇樹蕨,數量之多,群聚之盛,蔚為奇觀。我聽聞此間林中或有幽蘭,本欲尋,惜時間不允只能匆匆路過。連同沉香之柳杉林、楓林溪谷,都只能留待下回再細細品味了。

木橋(55分)

南勢溪大轉彎(60分)

巨蕨(18分)

香之柳杉林(40分)

楓葉與溪谷(60分)

   

山徑轉角(65分)

波露溪之崩壁,80分

波露溪之瀑與激流(80分)

波露溪之淺灘與滾石(80分)

秘林伏流(80分)

從登山口起算約一小時左右,離開南勢溪谷山腰徑左轉入到另一條山間林徑。轉過山徑後續行二十餘分,走出林道,眼前是一大片崩壁,下方就是翠綠的波露溪。

碧綠的波露溪畔早有一群人在此釣魚,見到我獨自一人來此甚表訝異(他們有所不知,就是因為獨自一人我方能來此)。互相交換行走這條路上的心得,包括除了大門口之外,還有沒有旁門左道可讓登山客從植物園出到宜蘭。好像是要換證件才能出入大門的吧(南仁湖的經驗如此)。

這波露溪流至此,前面是巨石短瀑,但可過溪的中間這段卻是平緩淺灘;後面這段卻流入密林之中了。景物豐富變幻精采,果然不愧台灣亞馬遜之名。食人魚大概沒有,不過也許會遇到美人魚。

再走約二十分,一旁是美麗的南勢溪谷,除了美麗、翠綠,好像找不出更好的形容詞了。最精采的應該是就是這一帶溪流寬廣,或是淺流石灘與漫過之綠波;或是巨石層層疊疊,綠波上有激流之白色水花。綠中有綠之綠上加綠,綠色的林木與碧綠的溪流,綠成一片了。

正在歡喜讚嘆怎會有如此美妙景緻時,卻看到有一組四、五人之中年以上山中同樂團,手上拿著外型類似芒果的果實,也許是愛玉也說不定。他們問我,為何此時才要進入(14:45)?我卻反問他們,到營地還有多久?答案是,下水前走約四十分,過水後又走了二十分。雖然有點聽不太懂,但他們的意思大概是,從此處走到營地應該還要一個小時以上的樣子。

(南勢溪翠彎,95分)

叢林中見奔騰流水(100分)

山谷中迴旋的激流(108分)

    他們又問我有沒有帶手電筒?我說我六點前應該可趕回登山口的,因為現在還不到三點。離開他們之後,繼續奮力往前衝。而左膝已經開始痛起來,只是我認為這應還撐得下去吧。

    下午三點,來到雙溪會流處,而膝蓋之疼痛已經讓我從步道下到合流處溪畔有些艱難。拍完照又回到步道上,續沿露門溪畔走約數分鐘,來到一露門溪轉彎處,前行已無實路,應該要涉溪 到對岸。這裡本有舊吊橋,如今只殘留鐵索遺跡。溪中有明顯人為堆積的石塊,因為溪流左邊平緩,右邊湍急,想必在溪水淺時,應可踏這些石塊而過。但今日水面高過石塊,必須脫鞋渡過。至此方知同樂團員所言之過水意思。

    於是我小心翼翼地走在看似平靜的溪流但其實溪石甚滑。只是我過了溪,穿上鞋子之後,左膝已從有點痛變成非常痛。我想這冰冷的溪水應該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真正的原因應該是膝蓋已經受傷後我還繼續趕路折磨它。

    這時我已決定撤退了,這裡離營地應該還有45分(樹上有指標),但是我的左膝稍稍彎曲就會刺痛。以這樣的狀況,連是否可以在六點以前回到登山口都是問題。於是先涉溪回對岸,既已決定回程,心想在等腳乾的同時,按摩按摩膝蓋也許可稍解疼痛。同時也可把露門溪這一美麗的轉折記錄下來。

(露門溪涉溪處,128分)

    這一個彎曲,有磊石、碧潭、溪谷侵蝕雕刻;不過我卻最愛那湍急的水流互相激盪所飛濺起的水花..。

    腳已乾,著好鞋襪;但是慘了,左膝蓋的疼痛卻未曾稍減。時間是下午3:40,如果膝蓋沒受傷的話,兩個小時足以回到登山口。但如今左膝不能稍屈,只能先選一長樹枝來充當柺杖。平路稍仍可行,而爬坡或下坡膝蓋都會疼痛不堪。不管如何,還是得趕快走,天黑走山路絕對是山中大忌。

露門溪與南勢溪合流(120分)

匯流後一起同行(120分)

(露門溪之溪谷雕刻,舊吊橋遺跡,128分)  

果然光是走回遇到山中同樂團的地方就已多花了十分鐘,而這樹枝又不甚稱手。幸好此時遇到一「今日魚不怎麼咬餌只好理理山蘇算數順便等釣魚的朋友回來」的山友。他問我怎麼這麼快就轉回來了。我說明情況後,他立刻拿出薄荷油為我在膝蓋上塗抹,並給我一根九芎棒。他說當他像我這般年紀時(他嚴重低估我的年齡),也是時常一個人就跑到裡面去露營。不過他現在卻對我獨自爬山搖頭了。等他們離去後,這山中再度剩下我一個人獨行。

    花一個小時後回到波露溪畔(1640),方才由登山口至此需一小時二十分,換言之回到登山口最快也要六點。因為左腳不能彎曲,費了好大力氣才攀上崩壁。

    再花二十分回到山徑轉角處(1700),現在真的是在跟時間賽跑,因為天色暗的很快。雖然剩下一個小時的路,但是過乾溪,過亂石坡的路還有一些。除了腳受傷走起來艱難,再加上這些路段本就沒多綁登山條,路基又不明顯。因此白天和傍晚的差別就出來了,在傍晚沒多少能見度,必須更費心在石塊間找出正確的路徑。

    我已經學會操縱九芎棒幫助我快速行走的方法。那就是讓棒子跟我不能彎曲的左腳同步著地,分擔我左腳的使力。依照這種方式,竟讓我還能在平坦之處健步如飛。我小心翼翼地避免用力不均可能造成另一隻腳的抽筋。因為已略有抽筋徵兆;腳已受傷若還抽筋, 就只能用爬的回去。天色昏暗視線不明,不得已全憑感覺走,祈禱路上凹凸不平的地方少些。只是行走在這樣晦暗的樹林中,路竟好像走不完似的。

    1740,好像剛過柳杉林的樣子,香氣似乎越暗更沉。幾番溪谷上上下下,讓我有點累,想休息,恰巧看到路旁一塊石頭,一屁股坐下去。豈料石頭不穩,還沒坐穩,便已連同石頭翻落,身體半邊已掛在路邊斜坡上。總算反應快,還能拉得住一些 枝葉什麼的,不致於一下子滾落。靠著身手還算矯健,尚可勉強用雙手把身體撐回到路面上。這樣又算過了一關,不過已經不敢多作停留,今天真的有些邪門。

    這時候樹林之中已經看不清路面,沿途螢火蟲四處飛舞,如果說此時還有心情賞流螢,那絕對是騙人的。前面如果突然冒出一點亮亮的,你會不會被嚇一跳?至於松鼠在樹上竄上竄下,鳥鵲被驚起而大力鼓動翅膀。所謂的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自己嚇自己大概就是這樣了。不過一路上狀況不斷,麻痺了,連後來有一抹黑影晃過眼前,竟也見怪不怪不想探究了。

    這一陣慌亂的疾行,反而造就我使一手九芎棒的功夫。後來隱約感覺到似乎已回到竹林,又聽到黑暗中傳來人聲,這才放心不少,原來我已經趕上不知哪一批登山客。這時正好是六點。

    撐過最後一段上坡石階,回到登山口附近,大概只剩下兩輛汽車而已。我正在收拾東西,並稍作喘息。聽聞其中一輛車中傳來聲音似乎在談論我的樣子,並把遠光燈朝我打了打。後來車子駛近,天色已暗到我看不清楚車內人。倒聽得駕駛有點氣急敗壞地說道:你有沒有帶手電筒啊?我們擔心你,本來還想留一隻手電筒給你 ,以後一定要記得帶手電筒。

    我只得連連稱是;挨了罵,還得由衷地向人說謝謝。雖然我看不清到底是誰,也許是送我九芎根的人,也許是山中同樂團的成員,或許是他們根本認錯人了。不過這溫馨又嚴厲的叮嚀:登山一定要帶手電筒。我是一定會記得的。

附記:

    我張開一雙翅膀 背馱著一個希望
飛過那陌生人的城池 去到我嚮往的地方
在曠野中我嗅到芬芳 從泥土裡我攝取營養
為了吐絲蠶兒要吃桑葉
為了播種花兒要開放
我走過叢林山崗 也走過白雲茫茫
看到了山川的風貌
也聽到大地在成長

    原鄉人歌詞中最讓我有感覺的,竟是這句:為了吐絲蠶兒要吃桑葉。

    多麼俗又有力..,啊說錯了,是簡潔有力的歌詞啊。五年級末段班的我,對原鄉人這部戲以及歌曲並不熟悉。上個月偶然在KTV 看到有人點這首歌,而點這首歌的人臨時跑出包廂,音樂繼續播放著。當進行到這句歌詞時,看到這麼平鋪直敘的字眼,我好奇的是,演唱者要怎麼表現這段?後來陸續有機會聽到費玉清與鄧麗君的演唱,唱出帶有淡淡鄉愁的浮雲遊子意。才了解我喜歡這句歌詞的原因,就是因為它的簡單,在平凡之中看見顛撲不破的道理。卸掉心靈沒有必要的攀緣,就是喜歡單純的幸福。


本張影像感謝山友佩宣提供,網友紓非 熱心情商贊助。據言,此張影像拍攝地點應還在哈盆聚落之後,而其風光景緻還更勝前段。特地在此擺上這幅影像的用意,除了做為對照外,還在於其實哈盆全程處處是美景,端看遊人是否用心去體會。

本文日期: 2003.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