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on
Posts
Comments
Email訂閱

台南行腳

西邊街 東邊街

新化老街事先要做功課,不能只是走馬看花。但如果事前沒有做功課就跑來這裡,那只好憑以往的訓練以及事後的驗證來補足。以往的訓練讓你雖然沒特意拍,但拍到重點的機會會比較高;事後的驗證則讓你透過蒐集資料來與當天旅行的所見所聞產生關聯。

以上是我為沒有做功課就來逛老街所找的藉口。我只知道新化老街本來有兩條,一條是中正路,一條是中山路;中山路的老街在1995年的街道拓寬中被拆掉了,而中正路在當年拆與不拆的爭議中透過老街居民的力量以投票的方式被保留下來。

老媽說她曾經逛過新化老街啊,幾年前去附近的中興農場爬山後就有到老街這裡來吃魚土魠魚羹,那時老爸就已經跟她講過這附近有一排洋房。所以老媽對於老街的印象停留在魚羹;我呢,只記得那天也是一個很熱的南台灣中午。

日據時代的新化之所以繁榮是因為新化的地理位置介於台南州與東邊山區的鄉村(左鎮、玉井、南化)之間成為一個中間的物資集散地與轉運站。所以新化是當時台南附近除了台南州之外最繁榮的地方,現代化程度也最快。

老街餅舖 找找看希臘式圓柱?

新化老街獲選為2001文建會徵求的台灣歷史建築百景的第二名。說到歷史建築百景這件事,台南縣的老建築入選的還真多(?)。我最近的幾趟南部行程在事前不知入選名單的情形下,無巧不巧地走訪了包括鹽水八角樓(第七名)、菁寮天主堂(第二十三名)、旗山中山路老街(第二十四名)、旗山舊火車站(第十六名),但是在今天新化的行程中竟然錯過排名第四的台灣唯二的街役場(日據時代的鎮公所,另外一處在三峽),可見旅行前還是要做功課啊。

文史工作者包括建築學者們認為新化的街屋其實已經不是單純的巴洛克式建築,因為雖然這種風格雖然是由留歐的日本建築師帶來台灣,但其實建築工匠都是台灣人。因此在西邊屋的建築過程中每一戶街屋各自講究建築工法與圖樣雕刻技術並且融入了工匠自己的巧思,融合了中國式的風味,早已經超脫了原先巴洛克式風的範疇。

譬如屋頂上已中文姓氏以為裝飾,圓柱上還有中國式的對聯。在亭仔腳(騎樓)的設計上有的還加上希臘羅馬式的圓柱造型。說到亭仔腳,星期六晚上造訪旗山老街時,還不知好好觀看以石頭堆砌而成像象腿的拱門與亭仔腳,這又是沒有事先做功課之誤。當天要奮力爬九百多階旗尾山,又要細細品味旗山當地的人文建築,看來要做一個有深度的旅行者還真是辛苦,尤其是事後還要寫遊記最是累人。

仿巴洛克之台式街屋立面 圓柱上有對聯

屋頂有一隻老鷹

有時是英文,圖樣繁複

風格不同吧,猜猜它是哪一邊屋?

中文姓氏裝飾(加了鐵皮的三棧樓?)

可以站人的大王蓮 在種植各色蓮花的田裡採花

(竹內綠色隧道)

到白河賞蓮才是今天的重點,到新化逛老街原只是順道過去,拜二高之賜,原本有點距離的兩個地方(中間隔了兩個收費站)可以在半天時間內走訪。只是賞蓮跟逛老街是截然不同的心情。賞蓮就是要放慢腳步,最好是騎輛自行車代步,可以在綠色隧道中追著風奔馳,也可以隨意暫停在任何一處的蓮花田觀賞美麗的睡蓮。

如果厭倦了路邊清一色商業化觀賞用的蓮園,白河附近還有許多相互交錯的鄉間小路,大型車輛不多,也有蓮花田,也有水稻田,頗適合三五好友一起騎著單車悠遊。

只是我今天開著車在鄉間小路上,開車雖然讓我較無法領略到鄉間那股悠閒的空氣,不過我還是感覺到了:白河蓮花節的重點不在那每間餐廳如初一轍的蓮子餐,也不在販賣蓮花的蓮園(出污泥而不染的君子何時成了廉價品?);蓮花公園給我的感覺是有點特意營造。而我喜歡的賞蓮方式應該是無所用心、不經意地四處漫遊;同時離紅塵的東西遠一點,想像的空間才會多一些,這是我之所以認為之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賞蓮真諦吧。

..

蓮花公園

(白河鄉間之天地蒼茫)

本文日期:2005.7.11(7.11 finished) | 台南行腳 | GPS(mps)


白河鄉間交通路線圖

 

2 則回應 to “台南行腳51-新化老街、白河蓮花(050711)”

  1. smel0722表示:

    可以借一下新化老街的圖片在我的報告作業嗎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