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on
Posts
Comments
Email訂閱

台北行腳

這一篇就算是冬烘先生的春節感言吧。

來台北已經五年,台北行腳同樣也已經寫過了五年。當初原本的用意,只是單純地想紀錄一個台南人在台北生活的心路歷程;但因為搭配週日的出遊,故將對生活感想以遊記型態來呈現。

後來每週的出遊,當天晚上完成行程記錄,並把這一週來的心情點滴也一起紀錄在旅記中,竟變成一種固定的生活模式。而這種生活模式持續到現在,一直是我檢視自身本性的最好方法。我想這大概是不管外界如何變化;而我還是堅持行腳留下記錄的最大原因吧。

近幾年出遊風氣隨著政府開始重視觀光景點規劃而更盛;旅遊文學本來就自成一格;而在網路上發表旅記的,也隨著網際網路的興盛,漸漸從BBS 的討論區移到Web 上來。而這其中又以學生為主,這也是因為當時學校的免費網路空間,促成了個人網站的興起。

黑松三姊妹處之展望

岩天然浮雕

(黑松三姊妹附近之岩稜)

大聖松前之窄稜

(光滑之松實)

因此學生在自己個人網站中放研究成果、讀書心得;甚有愛好登山者、登山社團,把登山記錄以網頁單純地做成分享,本來就是很自然的事情。至於我原是電機資訊背景;退伍之後回到母校一陣子,正好遇上這波網際網路應用熱潮。所以冬烘居一開始是以保存冬烘先生一身雜學(軟體程式、讀書心得、天文星象、植花養草..)為主;前幾年留言板的討論可以看出這一點。若是論到為何後來網站更新內容演變為以旅記為主,那就是建站時所始料未及了。

來台北後,開始寫起遊記。那時候不知道有人會看,文章偏向心情記錄的型態。從不計較起承轉合或遵循任何文體;興起而寫,興盡即止。所以我的旅記一開始就是「見山不是山」,看似旅記,其實是胡思亂想。

直到三年前吧,開始有網友在留言板上留下關於登山心得。那時我才知道,不宣傳的冬烘居,是會被搜尋引擎檢索到的。(其實這是因為上一層的緣故) 其實就算會被人找到,我本也不以為意;直到也喜歡遊山玩水的hAPPY 小妹闖入冬烘居,開始在留言板上留下旅行記錄分享。接下來,文采甚佳的Tony兄來到蝸居,因緣際會,亦開始加入寫遊記行列。

(龍山尖的展望,大溪鴻禧山莊)

(二聖松的展望,似乎看得見插天山)

那時我除了警惕自己的遊記不能再隨便亂寫。另外就是發現到:其實有許多人都有比我豐富出遊的經歷;但能夠化而為網頁的(網頁好處是比起書來,傳播速度更快且廣),現在雖然還少,不過預期以後當會越來越多。既然我已身在其中,自當扮演更積極的角色,也就是盡可能把遊記寫得更勤快來以身作則。此時寫遊記是「見山必定要是山」的階段。

爺亨溫泉

家庭池附蒸汽浴

從Tony兄開始加入寫遊記的行列之後;再加上Tony兄一開始就是以網路電子報的方式發表遊記。網站成立後,更是吸引了喜歡遊山玩水與玩文弄墨的許多登郊山的朋友一起上網站互相分享遊山玩水的心得。不多久,Tony兄的自然人文遊記首頁,甚至在網路的世界中以email 方式而被廣為流傳。

於是隨著這一、兩年郊山遊記越寫越多,也吸引了許多登郊山的人氣凝聚在幾個網站上。至於是不是爬完山之後定要寫遊記這件事,雖說本就不能勉強。但也就是因為教人寫遊記是有點難度;因此對我來說,鼓勵別人寫遊記,反而是這個階段最好玩的事。冬烘居的老友J,因此貢獻出幾條私房路線與地圖,當然令人難忘的是,將心情搭配周夢蝶詩的一起分享。由金露天宮上七星南峰的路線,至今依然讓我難以忘懷。

只是後來風氣漸成,登山個人、社群頗多,網路上早就有豐富的資料可以做為行旅參考。所以我這點微薄的push,自也算不得什麼。加上過去一年來,情緒起伏頗大;旅途中的行走,除了要調勻氣息之外,竟然也要在步伐中學著去調和情緒的波動(唱歌是很效的一種方式)。所以在有意無意中,我又把旅記的寫作方式,重回到美其名是心靈的足跡,事實上是一貫地的胡思亂想。在去年年中,回Fabien兄的留言時,就又把這樣的想法重新整理了一次。

「一花開五葉,其果自然成」。我想也沒想過要與達摩祖師相比,只是在回想這幾年來寫遊記的心路歷程時,單純地突然想到這句話而已。這幾年來,我自己的遊記由簡單開始,有一段時間流於形式,更有時候是借題發揮。現在我更覺得:遊記對我來說,是忠實反映內心變化的一面鏡子。而這也算是當初無心插柳的一個結果。
所以這篇文章,是寫給我自己看的,堅定自己的信念而已。也就是:至少我現在已經是逍遙自在地胡亂寫一些自己或許是自己想寫的東西,而不必定非要文以載道,強求旅記一定就要有旅記的樣子了。寫遊記到此時,或可稱之為「見山或未必是山」的階段。

寫了這麼多,到現在都還沒有出現跟題目有關的內容..;當然接下來一段也不會有..

(大溪橋之展延)

一開始我所寫的遊記,大致上還是中規中矩的,除了遊記本體,還有路線、里程、時程說明,而且會將路線圖畫出來,這是每個週日晚上,我的例行功課。

這樣的功課其實很繁重,都需要花掉一整晚的時間,而我竟能樂此不疲的做下去,除了想留下每一個心靈的足跡外,應該還有我從小到大對地理資訊的喜好吧。而我對地理資訊的喜好,又主要在交通聯絡資訊。也就是交通路線與連絡據點。

(大溪橋之層次)

所以這一篇遊記,回台南前之臨去秋波,我就只想強調這些景點地理位置的關聯性:

首先是做為聯繫五寮尖、金面山系等路線的龍山岩。除了本身有五尖十景可賞外,又可順路到五寮尖。不過一般遊人若要到五寮尖,大概很少這麼走。

至於位於巴陵附近,以爺亨溫泉做為北橫中繼站,或走武道能敢道路往三光,甚或幽靈瀑布、李棟山,再往尖石而去。也可在此往新興部落嘎拉賀野溪溫泉。至於名列我去年東北四福玉計畫中的四稜溫泉也在北橫公路巴陵附近。從大溪交流道到巴陵,不塞車大概要一個半小時。

雖然夜晚的大溪橋美輪美奐,不過我的重點是,如果要從大溪上北二高的話,通常會塞車。要到北橫可能還是,從三峽走台七乙到三民比較快啊。

本文日期:2004.1.18 | 台北行腳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