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on
Posts
Comments
Email訂閱

台南行腳

嘉義舊名諸羅,諸山羅列之意,自漢人移殖開墾以來就一直被視為是地靈人傑的地方。不過應該很少人知道嘉義還是台灣第一個建城的城市。2004年適逢嘉義建城三百年紀念。然而媒體鎂光燈的焦點一向是重北輕南。在2004年同樣也是台北建城120年紀念。相對於資源豐富文化活動多的台北城建城慶祝活動,嘉義市的300年建城紀念在當時並沒有受到太大的重視。

不過我深深覺得要恢復古城的昔日榮光,還是得靠當地人多多努力。台南市近幾年來感覺比較有作為,規劃出數個文化園區以為整體營造。但是大家想到嘉義,可能第一個還是想到阿里山,再來就是..雞肉飯。

至於我今日探訪的重點-嘉義神社。一般人比較知道桃園神社是日據時期殘留下來尚稱保存不錯的神社。然而嘉義神社雖然本殿已毀,但齋館與社務館已被整修完畢成為嘉義市史蹟資料館,

猶可看出昔時日式建築的規模。我一直記得要找時間去參觀;也因為小百岳之一兼嘉義市最高峰的紅毛埤山也在左近,更加促成我到訪順遊的念頭。

嘉義市東區靠山這一帶統稱山子頂,嘉義神社依山而建。紅毛埤山與山子頂山以及山下的蘭潭形成一完整的環湖森林步道區域。於是我一直以為紅毛埤山和山子頂山,只要我一到蘭潭湖畔便垂手可得..。至於紅毛埤山,從「紅毛」這兩個字,大概可以想到又跟荷蘭人有關。然而今天我的重點在嘉義神社,登頂紅毛埤山算是附加行程。然而豐富的嘉義市文史非我一時走馬看花之後可以盡述,還是留給諸羅城的好漢去發揮吧。今天只能算是我這個台南人不小心撈過界,然後順便幫北邊的鄰居一起抱怨一下長久以來的重北輕南。

於是我的環形路線是:由台南出發北上直至中埔交流道下,左轉接台18號省道進入嘉義市區(右轉上阿里山)。然後轉大義路來到八掌溪畔的彌陀寺,這裡有一座三級古蹟-八掌溪義渡碑。之後循彌陀路,快進到市區之前,再右轉大雅路,而滿是古蹟文物的嘉義公園就在大雅路的北邊不遠區域。爾後循大雅路直行,蘭潭就在大雅路南側。爬完紅毛埤山之後,順時針環湖一周將可回到彌陀禪寺。

彌陀晨鐘-嘉義八景

八掌溪畔彌陀禪寺

日治時期重修之義渡碑

義渡碑與土地公

前幾年有四個人慘遭滅頂的八掌溪事件讓人記憶猶新。其實在兩百年前這裡就已經為重要渡口,曾是嘉義山區民眾進出諸羅城的主要孔道。爾後因時局變遷加上八掌溪淤塞,繼而建立鐵線橋,義渡口自此沒落。「諸羅縣志」序圖中便有敘述出諸羅城南門,渡八掌溪,經大排竹、店仔口,抵達府城的交通線記載。這裡所提到的出南門的渡八掌溪處即為此義渡口。道光二十七年(一八四七年)十月立八掌溪義渡碑記於渡口北岸。日本據台後,當地仕紳恐義渡產業遭吞沒,乃推舉嘉義仕紳郭標與中埔庄長林乾負責管理。1923年渡口終還是被鐵線橋所取代,渡口走入歷史。至今義渡碑基座亦留下了鐵線橋的興建與管理紀錄。

離開彌陀禪寺,隨之來到嘉義公園。嘉義公園的南邊有多道紅磚橋「羅列」頗似迷宮。走過迷宮,不遠就可看到射日塔。其實我們走訪的順序倒了過來,先到了神社本殿然後才下參道。而射日塔就是昔日神社正殿所在。

位於阿里山下,嘉義神社當然用最好的檜木材。雖然嘉義神社在戰後就像桃園神社一樣被改為忠烈祠而有幸殘留下來沒被拆除,但終究還是難逃大火,神社正殿於1994年被焚毀。現址於1998年建了一座帶有原住民傳說的射日塔以為嘉義地標。

嘉義神社創建於大正4年(1915),昭和15年(1940年)改建,昭和17年完成社殿,由坐南朝北改為坐東朝西的建築。昭和18年其附屬館所齋館與社務所興建完成。其中齋館為祭祀前齋戒和準備及相關典禮場所,社務館則為神社行政管理的地方。正殿被毀後,齋館和社務所反倒成為嘉義神社目前保留最完整的部分。

諸山羅列-嘉義公園的天干地支紅磚牆 參道盡頭的射日塔舊為神社正殿

狛犬:閉嘴的「哞」

張嘴的「阿」祭器庫

(混凝土模擬木材外牆)

射日塔與雲豹

齋館內部

鶯啼廊

至於齋館和社務所之間有長廊可以串聯。這兩棟建築的型式稱之為「書院造」。所謂書院造建築是在日本室町時代(西元1336~1573)因應武士與僧人生活需要從原本的寢殿造結構演變而成,在原來建物內部中增加一些凹室及壁龕–「書院」、「違棚」、「床之間」這三種配置即成為書院建築的基本元素。位於台北車站北方不遠的國父史蹟館即為書院造結構。京都二條城(德川家康的城堡)二の丸書房也是標準的書院造結構。

好吧,我承認,如果不是當地的文史工作者,所寫出來的文字大概無法充分描繪嘉義神社的深度,因為沒有帶有感情。對建築外行如我只會看熱鬧,看美麗的木造屋舍,屋簷屋頂磚瓦(日式「入母屋造」)。當然看年輕情侶在日式建築前努力擺姿勢照相也是饒富樂趣。

不過我還會寫一些風花雪月的東西,當我走進社務館穿過凹室的拉門踏在木板外廊道,腳下發出ㄍ一 ㄍㄨㄞˊ ㄍ一 ㄍㄨㄞˊ的聲音,於是我彷彿又回到五年前遊歷日本京都的回憶裡。當時參觀二條城內部,紙橫拉門內的房室中模仿德川幕府召見諸侯的場景。而二條城書房的外廊卻有一個美麗的名字:鶯啼廊。當時為了防忍者的暗殺,所以設計讓來人走在木板上一定會發出聲音..。腳步聲像鶯啼?想像力果然豐富。

齋館與社務館合為嘉義市史蹟資料館

齋館之「書院造」構造

庭院中的石猴座椅

社務館

(參道起始處,可見兩旁的另兩隻較大狛犬)

「哞」

「阿」與狛犬身上特有花紋

福康安紀念碑與嘉義地名的由來

另外九塊贔屭石碑在台南赤崁樓

阿里山21號蒸汽火車頭

(老火車頭的郵政標章,用郵票坐火車?)

追隨大師的腳步-在陳澄波畫中的場景擺上畫架

(大正七年三月所建的石橋)

走過長長的參道,沿途的石燈眾多,可以看到都是當時嘉義雲林附近的村庄所奉獻。參道的最外頭還有另一對狛犬,不知為何?不過外頭這對狛犬體型比起射日塔前那一對要大的多。對於日治遺跡我也無暇細究了,因為我知道這裡還有一座福康安紀念碑。這也是我此行的另一個重點。因為福康安紀念碑其實有十座,另外九座現在就在台南赤崁樓。

其實嘉義市這座福康安紀功碑本來也不是放在嘉義公園內的,就像台南那九座本來也不是放在赤崁樓一樣。嘉義市這座福康安紀功碑之所以跟其他九座分離也有一段典故。有趣的是嘉義這塊碑底下的石龜(贔屭)跟其他九座石碑的來源不一樣。當初這石碑與石龜基座都是在福建打造準備運來台灣,後來有一塊石碑的基座落入海中,當地官員為了怕朝廷責罵,於是另外打造了一模一樣的石龜(惟石塊材質較差),這塊石碑連同台製基座後來就運來嘉義。不知道是要避避風頭,還是真的為了「嘉義」。因為十塊石碑中,唯有兩塊是滿漢文並陳,嘉義這塊是滿漢文並陳中的其中一塊,所以我才說是不是因為「嘉義」。

嘉義之名,就是因為乾隆年間的林爽文之亂,嘉義地區的民眾堅守防禦所謂的亂軍,後來清廷終於加派兵力,乾隆命福康安來台平亂。亂事弭平後為了嘉獎諸羅人民的義行,於是將諸羅改名為嘉義。而平定林爽文之亂,也被「十全老人」乾隆視為他的十項功勞之一,特地要在台灣立這十塊贔屭御碑大書特書。

山子頂山腰鎮德宮看蘭潭

山子頂山腰鎮德宮看蘭潭與架義大學,遠方為大棟山?

(蘭潭環湖森林步道往紅毛埤登山口之一)

據說後來那塊掉落海中的贔屭基座,因為台江內海逐漸淤淺,後來竟然「出海」了,現在被安放在保安宮供人膜拜。呵呵,改天回台南時,我一定要去保安宮看看,一方面也是為了要見證台南府城海岸線西移的痕跡啊。

另外一件令我頗感興趣的是福康安其人。福康安是大學士傅恆的兒子,特別受到乾隆的關愛,在稗官野史中,福康安傳說是乾隆的私生子。哈哈,連阿媽最愛看的歌仔戲都會把這段故事編成戲曲。我就是跟著阿媽看歌仔戲才會對福康安這麼有印象。後來不看歌仔戲的老爸說,他倒不是從歌仔戲知道福康安的,金庸的小說書劍恩仇錄中就有這號人物了嘛。原來一般人對於歷史的了解也是可以用這種方式累積的,只不過還是要適時矯正就是了,呵呵。那福康安到底有沒有可能是乾隆的私生子?光看乾隆這麼大費周章的為福康安立這十塊御碑,我們就可以繼續發揮想像力了。

至於本來要從蘭潭畔順登的山子頂山(三等)和紅毛埤山(二等),這次竟然都是未果。原因是登山步道並沒有把基點所在處給規劃進來,而雨後的蚊子轟炸機大軍掃了我的遊興。

山子頂山應該是在步道靠近水塔處之前有個小門,要想辦法從那裡進去。而紅毛埤山則反應該從上方的大雅路進入,從蘭潭畔由下往上爬反而遠,而且不易找到登山口。總之,昔日的「蘭潭泛月」也是嘉義八景之一;沒能找到紅毛埤山基點的我,在池畔看蘭潭落日也是不錯。

(蘭潭夕照)

(嘉義神社在城東的山丘上)

本文日期:2006.6.24(7.14 finished) | 台南行腳 | GPS(mps) | [旅聯網/小百岳/紅毛埤山] | [旅聯網/嘉義神社]| [旅聯網/蘭潭水庫]


嘉義神社遺蹟與福康安紀功碑、紅毛埤山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