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on
Posts
Comments
Email訂閱

台南行腳

位於台南市安平區靠海處的一級古蹟億載金城,又稱安平大礟台(相對於安平古堡附近的安平小礟台而言)、二鯤鯓砲台(砲台位處三鯤鯓沙丘上,後來三鯤鯓與二鯤鯓兩沙丘逐漸相連,因此以二鯤鯓稱之)。

所謂的鯤鯓即是昔日羅列在台江西岸的沙洲,因為浮出海面的沙洲島其樣子就像是一隻浮出海面的大鯤魚。由今安平古堡一帶往南,有連續七個沙洲縱列於西南海面上,分別被稱為一鯤鯓到七鯤鯓。當時安平古堡位於一鯤鯓,億載金城位在二鯤鯓。不過後來因為海沙淤積,所以這些連串的沙洲也就慢慢的連在一起形成陸地。

參觀古蹟不能只是走馬看花,行前必須作些功課,這樣才能看古蹟才能看出箇中興味來。不過在歷史悠久的台南,許多古蹟大多早已經失去了原味,尤其是三百多年前的荷蘭人城堡:安平古堡(熱蘭遮城)與赤崁樓(普羅民遮城)。這兩座十七世紀中葉荷蘭人所建的城堡來到十九世紀末的清同治光緒年間也已經兩百多歲,早就頹圮不堪。

而光緒初年完工的億載金城,其紅磚建材就是拆自當時的安平古堡的城牆。當時來台遊歷的英國商人柯樂(Arthur Corner)在他的第三篇台灣遊記中記錄了當時他親眼所見這段拆熱蘭遮城城牆建造安平大礟台的見聞:

I found the fort a mere heap of ruins, huge masses of masonry, which had formed the bastions and other works of the Dutch engineers, lying heaped around the base of the elevation on which the place was built, and only the large tree standing on it, with some Chinese houses, which form so good a land-mark for vessels approaching this otherwise very monotonous coast. The Chinese were breaking out the bricks from the concreted masses with much difficulty to build a modern earthwork about a mile off under the superintendence of a French engineer, M. Berthault, and it is said they wished to cut down the tree, but it is to be hoped this will be allowed to remain.
十七世紀由荷蘭工程師所建造的城堡如今幾乎只剩下傾頹的殘蹟,城堡殘垣之上有一棵大樹聳立著,夾雜一些房子在周遭。這城堡殘蹟因此成為許多小船入港時做為附近極為單調海岸線上的一個很好辨認的地標。中國人正在努力地從堅固的城牆上將磚塊拆下來拿去給法國人Berthault在離此處一里外的地方蓋新式城堡,據說他們將會砍掉殘垣上那棵大樹,不過我還是希望這棵大樹能夠保留下來。

The new fort is an ordinary , simple, four-bastioned work, with brick revetments, the parapets being made of mud. The instability of this material, however, appears to have given the constructors some trouble, and it is doubtful whether it will last as long as the old work, which was built by the Dutch in the middle of the 17th century from bricks brought from Batavia.
新城堡是傳統簡單的四稜結構,以磚塊為護岸,中間以泥土構築為護牆。由於使用材質的不穩定似乎已帶給建造者一些困擾。而且有理由懷疑這新城堡是否能像之前荷蘭人在十七中葉以從印尼帶來的磚塊所建造的熱蘭遮城能夠那麼堅固維持那麼長久。

億載金城大門

引橋與護城河

安平追想曲

光的那端

從Corner的故事告訴我們,出去遊歷之後回來一定要寫遊記。哈哈,不是啦,我要說的是,所謂破壞古蹟這件事似乎每一個朝代都有。清末拆荷蘭城堡所蓋的安平大礟台,如今也成了古蹟;而被拆的荷蘭城堡加蓋了一座新式的尖塔觀景台雖然是地標不過卻被後人批評為不倫不類。只是當初清末破壞古蹟是要蓋砲台;現在以整修之名來維護古蹟的卻反多讓古蹟變得「很新穎」。

億載金城於清同治十三年開工,本來預計在半年之內完工,卻在工程進行中發生官員浮報與侵吞預算的事(看來浮報預算、追加預算是中國人的通病呢,呵呵),因此一直拖到至光緒二年(1876)竣工,歷時一年又十一個月。二鯤鯓砲台的興建主要肇因於牡丹社事件的發生。同治十年琉球漁民因風漂流到今恆春附近,其中有三人溺斃,五十四人被牡丹社原住民殺害;倖免於難的十二人後被送回琉球。而此時久有南進之意的日本,以琉球為其藩屬,於同治十三年出兵以報仇剿番為由進犯臺灣。

日人退去後清廷才正視到沿海防務的重要性,因此命沈葆楨為欽差負責辦理臺灣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沈葆楨勘定台江外的七鯤鯓綿延如珠串可為海防的重要防線,因此上奏清廷延請法國人設計西洋式砲台一座。因此二鯤鯓砲台就成為台灣第一座西式砲台。

億載金城採西洋式紅磚建築,呈四方形,四隅有稜堡,四角各安一座砲。構想是︰「四角為凸型,中為凹型,凸者列大砲,以利遠攻,凹者列洋槍,以防近撲。」也就是希望藉由稜堡大砲的多角度攻擊,形成交叉火網以加強戰力。城外引海水為護城濠。拱形城門外題億載金城、內題「萬流砥柱」皆為沈葆楨手書。

當日走訪億載金城很確實地沿著四個稜角環繞一圈,從城內看到城外的壕溝與蒼鬱的樹林、在西面眺望不遠處的安平漁港內海灣、城內仿造的大砲與砲門遺跡、城門頂上內外的雄渾題字,當時其實感觸頗多。來億載金城多次,第一次不是浮光掠影式的走馬看花不知要看什麼重點,於是心想回來之後一定要好好畫一張七鯤鯓綿延起伏守護昔日台江外海的景況。及至花了幾天將圖畫好了,資料也蒐集的差不多了,距離參訪那天卻也已經過了一個多星期,寫此篇遊記的心思也被其他雜瑣思緒給擾亂的差不多了,只得草草結束。唉,總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億載金城

萬流砥柱

護城河一隅

護城河一隅

(由城門口往內望)

四隅突出

四隅突出

練兵場與兵房

砲門殘蹟之樹

兵房與彈藥房遺址

彈藥庫遺址現已被填平

阿姆斯脫大砲模型

阿姆斯脫大砲外

砲門殘蹟

阿姆斯脫大砲模型

本文日期:2006.9.11(9.16 finished) | 台南行腳 | 旅聯網億載金城

[註1]:Corner的第三篇遊記(A Tour through Formosa, from South to North),刊登於1878年的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期刊:

Corner, Arthur. “A tour through Formosa, from south to north.”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22 (1878): 53-63.

億載金城地圖


億載金城城內

 

2 則回應 to “台南行腳81-億載金城(Eternal Golden Castle)(060911)”

  1. LKK山客表示:

    呵呵呵!我記得那道光
    億載金城隧道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