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on
Posts
Comments
Email訂閱

台南行腳

(吳阿伯在已經不噴發的泥火山前)

元月2號,人在故鄉台南,下午老爸陪大伯去姑丈家進行老年人的益智遊戲,我一時無事便想去彌陀漯底山補拍相片與紀錄GPS航跡(上次未紀錄)。從台南南下往彌陀,在台17線206.5k附近轉入右後方巷子,路底有一大棵欖仁樹圓環,左轉到底就是營區大門口,元月2日連續假日的第2天來此遊玩者已多,不過我光是拍欖仁樹的時間就已經花了許多。

彌陀鄉,乍聽此名,會以為跟阿彌陀佛有關,實則此名是從平埔族原住民的稱呼(milokan)直翻而來,不過現在在彌陀鄉台17線外環道與原來路線交接口豎立了彌陀鄉的地標除了阿彌陀佛像之外,還有「虱想起」(許多虱目魚),不過我覺得虱想起這個名稱不是太好,會讓人身體不自覺地癢癢的。

拍完欖仁樹之後,我和老媽這回已經是熟門熟路,進入營區大門後往左邊走,這回注意到營房前面有一排南洋杉,很是壯觀美麗,南洋杉之間有一棵樹結著不知名的果,後來問了人還是不得其名。循著馬路來到「北橫步道」口,正在路口拍照兼張望,有一位老伯(就是後來幫我們引路的當地耆老)拿著一根長竹竿,騎著自行車來了,看到我們在張望,也來看我們在張望什麼,然後順便出題目問我們(後來我才了解其實吳老伯應該很喜歡給遊客指引)。我老媽是最佳業務員,便說「我這個兒子都會把拍到的相片上網路喔」,一旁另有遊人便說,那應該叫我老媽站上那個小土丘(據說以前也是泥火山)上拍一張照片,不過我覺得應該是阿伯要站在上面拍比較有代表性,當我這樣提議的時候,阿伯就趕忙跑開了。

這阿伯給我們出的第一道題目就是,路口的林中那些涵洞似(不注意看不知道林中藏著十來個涵洞)的用途是什麼?是墳墓嗎?不過我覺得這就是軍用涵洞。阿伯也沒有正面回答說是不是涵洞,不過他說如果有士兵躲在這些洞裡面正好可以給對面從柏油路過來的敵人迎頭痛擊。(那這不是涵洞又是什麼?)

後來我們和阿伯走入步道,隨即來到木棧道入口,照之前方式我們一定是直接往上走去,不過阿伯卻帶著我們往左邊看去,說這是「楊桃穴」,種了五、六棵楊桃樹。果然他不提,我們不會注意;一提我們一看,果然左邊一排楊桃樹結實累累,往前走近,仰頭一看,頭上這也是楊桃樹,楊桃果實就長在枝幹上,伸手可得。阿伯說這些楊桃樹很有歷史了,而且是專門用來可醃至楊桃汁做為治喉嚨痛的酸楊桃,他今天拿的竹竿加上竹竿前的鐵線勾原本就是要來ㄌㄚˇ樹上的楊桃。由於阿伯給我們介紹了這頗有歷史的老楊桃樹群,讓我開始意會到這阿伯可能不簡單。於是便問阿伯說為何這山叫做「漯底山」?

阿伯說,這是日本時代昭和以後才叫做漯(ㄊㄚˋ)底山,因為西邊那裡是「頂漯底」村,所以這山才叫做漯底山(以上我聽了之後記憶有點模糊不敢確定),不過阿伯覺得這山應該要叫做「蓮花山」比較合適。(我爸說曾聽住在阿蓮的姨丈說這是ㄌㄚˋ底山,不過不知又是何來源?)我們看完楊桃樹,便繼續沿著步道往前走,阿伯繼續跟我們述說這步道興建的過程以及步道興建前後的故事(因為我問他步道是誰要做的?)阿伯說這步道是「秋興ㄚ」蓋的,包括興建時期工人的吃飯總共花了兩百萬,步道沒有蓋之前,這山頭稜線都是長滿開著小紅花的雜草沒有整理很難行走,阿伯邊走,一邊指給我們看左方的雜草間其實有幾條以前人走的小徑(不過現在都看不太出來),又說只要有20個人走過,路就又出來了。(我後來才知道現在這漯底山的步道路線大部分都是由他先去開路用腳一步一步「踏」出來的)。後來阿伯又指引給我們看日出的地方,以及下方的山坡如何防止人家惡意利用的故事。

我們沿著比較窄的木棧道下到一處谷地,我問阿伯說這步道的水土保持是否很難做?阿伯用他的竹竿戳了戳山坡的地表說這步道下方的土石鋪了什麼什麼(我聽了忘了)之類的,所以還算穩固,未來聽說還要去爭取2000萬的經費來建設這裡。不過阿伯似乎不滿意用架設木棧道的方式,他認為只是好看而已,比較容易壞。我又問說目前這地方到底是歸屬於軍方所有還是已經還給彌陀鄉了呢?我從阿伯的回答聽不出答案,好像是軍方還沒有完全放棄的樣子,有時候還是會在這裡演習。阿伯說只要注意一看稜線步道的下方山坡就可以看到許多傘兵坑(所以可見這裡在林木雜亂生長之前應該都是用作軍事訓練之用)。阿伯有一個想法,就是如果把這山坡的雜草樹木稍做整理出原來的路徑,讓時下很喜歡玩生存遊戲的年輕少年仔來此亂跑嬉戲,豈不有趣?看來吳阿伯的觀念還蠻能趕得上時代的,不過阿伯的前提就是絕對不是大肆砍伐,而是整理出原來行走的路徑即可。

(漯底山青灰岩地形)

在稜線步道沿途我們經過幾個水泥崗哨之類的,阿伯說這是日本人蓋的,後來的國民政府兵做不出來(真的嗎?)。我們從北橫步道繞了一圈下來到營區中央馬路上,對面就是「南橫步道」的入口。阿伯說這些步道名稱都是後來的人取的..;言下之意..。

我們先順著中央道路往前走,不久就來到一處砲陣地,阿伯說再過去的小路就會通到人家的農園,以前這條路是採筍的。我這才四目張望,果然如阿伯所說的種了許多麻竹筍。

我們又回到南橫步道口,這一路上阿伯跟迎面而來的許多當地彌陀鄉民打招呼,當地人似乎很習慣阿伯帶著人到處解說的樣子。

往南橫步道走進去,開始就是進入精采地質景觀的區域,我甚至認為這裡的青灰岩惡地地形有資格列為國寶級的地質景觀區,一座座如鋸齒形的山峰,寸草不生,造型各異。阿伯跟我們說這裡面有許多路線一直在變動,因為不時會有崩塌的情形,原來的路線就不能走了。而這些惡地裡面的路線卻是靠著一波接一波的志工在亂草中逐漸開出來的,每當有人開路開不下去了不知道怎麼開了,總會再有下一輪的人接著下去開下一段,而吳阿伯就是扮演先鋒探勘的人,先去把路「踏」出來,後來的人才能根據他的踩踏把路整理出來。在當時這些開路的人,都被其他不看好的人批評為「吃飽換么」,阿伯對於每一個時期是由誰在開路可是一清二楚,這些人都是漯底山步道的無名英雄。

據阿伯自言,在建立木棧道的時候,連鄉長都要親自請阿伯出來當顧問才行。譬如阿伯就跟我們說當初就是他建議用纜車把木材吊往谷地去蓋棧道這才省下許多人工搬運。至於這步道有多少岔路又可通至哪些地方,如何避免破壞景觀來開設山徑等等,阿伯都如數家珍。又如阿伯認為的國寶級的林投(我很納悶,林投樹在我們爬山時很常見,何以稱之為國寶級?),以及如葉片如刀劍倒插的瓊麻,阿伯就問我們說為何這裡會種一大堆瓊麻?答案揭曉,從日本時代就種了,當作防線用來阻擋從海面上登陸的敵軍快速地深入,而守軍居高臨下,一旦發現困在瓊麻群中的敵人就可以立即加以殲滅了。

我們走到神女峰下,展望下方谷地中整齊排列如刀鋒的青灰色地質岩峰,如果要拍「上刀山」景況的,可以來此取景。阿伯說,開路開到此處,有想到要開一條路繞向谷地背後的..;不過我想應該還只是在想而已吧。

從神女峰下原路折回,阿伯又再度跟我推銷他認為「蓮花山」的構想,他認為中央這處惡地形就像是蓮花心,而圍繞著蓮花心的四周有七道稜脈,也就是七片蓮葉。不過我慧根不夠,只能由一道道惡地山脊約略看得出蓮花心的模樣來。

除了蓮花山之外,阿伯又有奇想說,他想把這個地方取個獨特的名字「仙人塔」,意指只有仙人才能居住的地方(不過我覺得怪怪的。)阿伯又說之前有群古怪少年喜歡探險,阿伯就帶他們來這裡走,結果嫌這步道太一般沒有挑戰,結果阿伯就故意把他們引到山坡上草叢間讓他們去鑽來鑽去被樹枝亂草刺得哇哇叫..;聽到這裡我很慶幸我今天沒有得罪他。

至於如何把步道的維護與延伸繼續下去,阿伯也有意見,他認為就是辦些像救國團還是志工媽媽之類的團康活動,把一群人「騙」來這裡作除草的志工,最後頂多再請他們吃喝一頓就行了,這樣一定很快就可以把步道整理出來了。雖然我覺得阿伯的很多想法都別出心裁,不過這一招應該行不通,就算能夠騙得了一次,恐怕也騙不了第二次,而且有些路段並不是人多就行了,而是必須要有工具。

(漯底山,蓮花山?)

從南橫步道出來,沿著中央道路回到阿伯亭腳踏車的地方,阿伯因為今天帶我們逛了一圈所以連楊桃也沒採了,不過他沒有忘記帶我去看位於營舍後方的地下通道,他認為如果把通道整理一番,應該也可以成為一個特色景點。他認為這些通道上的紅磚是清朝時期就有的,而地下通道的範圍可能及於整個營區。而營舍前的南洋杉也是日本人種的,於是我開始認為或許這地方在日治時期就是軍事要塞了,於是便問老伯來確認,老伯說日本人時代,海軍在這裡,而陸軍在山下一帶。

而這一次天色又晚,我大概又不能去找三角點了,於是還是問老伯是否知道對面營舍後面山丘上有三角點?我本來不抱期待,結果出乎意料老伯竟然也知道,他說:那是測量的弄的,位於竹林旁,只有48公尺,不若指揮台那邊有52公尺。我驚奇的是他竟然連高度都一清二楚。吳老伯是23年次的,身強體健之外,頭腦亦頗清楚。

在營區大門前跟吳老伯告別,因為我還想趁著太陽下山前去看猶還在冒泡的泥火山。這回泥火山的泡泡冒得比較頻繁。看完泥火山冒泡,又折往山頂指揮台去,太陽已經快西沉,遊人站在指揮台上都成剪影。我自己又從指揮台下到下方的步道來回一圈純粹是要完成航跡紀錄,回到指揮台上,大家都坐在台前看夕陽即將沉入海平面。我居高臨下試圖辨認週遭稜脈哪些可能是吳老伯所說的七片葉..,不過這一次遊漯底山,我還是沒走過神女峰,還是沒走到三角點。

本文日期:2009.1.2(1.13 finished) | 台南行腳 | 相簿 | GPS(MPX)


高雄彌陀漯底山路線圖 | Google map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