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on
Posts
Comments
Email訂閱

This Post is under 澤山咸

近年頗愛看關於近代物理發展的史話,關於高等物理的書也都能嚼得下去,學生時代無暇看的冷僻學問,年過中年之後也突然覺得有趣。這本書主要在敘述探索重力波的過程,書摘如下:

一九一六年,愛因斯坦預測了重力波的存在。一世紀之後,人類記錄到來自太空的第一波聲音,證明由黑洞碰撞造成的重力波確實存在,而探測到重力波的LIGO科學團隊成員萊納・魏斯、基普・索恩以及巴里・巴利許,也因此重大成就獲得二〇一七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到底是什麼樣的瘋狂團隊做出的天才豪賭,想要在相當於地球周長一千億倍的距離範圍內,測量出比人頭髮的直徑還要小的變化?而留給測量的時間或許不到一秒鐘。而且,沒有人知道這種極微小的變化何時會發生……

  本書作者珍娜・萊文先從人和故事出發,描繪了主導LIGO計畫的首席科學家們各自的文化背景與鮮明個性,如何左右計劃的成敗,彷彿是美劇《宅男行不行》的進階真人版,之後再讓科學現身,直到最後科學與人合而為一,翔實的調查與如歌的寫作,呈現近五十年來精彩的重力波科學探測史。

人類企圖探索重力波已有五十多年歷史,今日美日歐三地仍持續投入大量資源探索無法預測何時會發生且遠在幾十億光年之外的重力波。本書提到LIGO團隊向美國國家基金會申請計畫時提到此計畫有兩個目的:驗證廣義相對論、為探索宇宙的方法打開另一扇窗。

不過淺薄如吾人等無法理解花費大量的時間金錢人力等探測黑洞碰撞的事件是否值得?唯一可以想像的是或許是在探索重力波的過程中,人類對於宇宙更加了解、理論建構更多元、技術提升、人才培育等附加價值更勝於偵測到重力波的存在本身。畢竟愛因斯坦在百年前已經在廣義相對論中推論出重力波的存在。然而像是存在於理論中的宇宙現象,像是黑洞,我們所知道,依然非常非常有限。與其說本計畫為探索宇宙的方法打開另一扇窗,不如說為了探索浩瀚無垠的宇宙就算這一小步多麼微不足道,對於人類仍然有向前邁出的絕對必要。

話說一年前讀的提到研究微中子進程的書基本粒子物理超入門也提到:

物理學家所能證實的也僅僅是宇宙的百分之五而已。而物理學家與各國政府為了探索未知的領域花費了大量的金錢與人力,但所獲的成果卻非常小。作者於是在最後一章總結這麼做的目的為何?也許是在為了100年後的世界而發展的物理學。

所以再把讀完該書的啟示在此重貼一次:如果有想做的事情,就盡己所能去做吧,也許這就是你身而為人來到這世界的使命。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