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on
Posts
Comments
Email訂閱

台南行腳

(省躬社聖化堂)

老婆報名鯤喜灣文化祭8/16的灣裡小旅行。這次小旅行包含坐舢筏,我本來以為是坐舢筏出海,但活動開始之後雨就不停歇,我還擔心風浪太大無法行船,但其實是往二仁溪上溯,而舢筏還蠻穩的,安全無虞,只有斜風細雨與河裏頭的魚偶爾會飛進來。

參加這次活動最大的感觸是每個地方都有關心自家在地文史的有心人士,對在地文史引以為榮,而且也以傳承與發揚在地文史為己任。這次為我們導覽灣裡的蘇老師也是這樣的人吧。我們在灣裡活動中心聽完蘇老師簡介灣裡之後,第一站來到聖化堂。

聖化堂主祀關聖帝君,但神像背後有塊至聖先師牌位;雖名為「聖化堂」,但廟簷下卻有「省躬社」三個大字。蘇老師一一為我們解說這些看似不協調的緣由。蘇老師說廟裏頭的對聯都是根據神明降乩指示所立。還有八卦天井與扶乩法器等,我沒有聽得太詳細,在此略過了。倒是問了蘇老師,日本時代聖化堂改名省躬社以避禍,那日治時期灣裡的神社是否就是省躬社?蘇老師說,非也,日治時期灣裡的神社在萬年殿後方,但現在已經看不到任何殘跡。

雨下個不停,所以保安宮略過,來到崇德堂。蘇老師為什麼帶我們來崇德堂呢?應該是要讓我們上到頂樓眺望灣裡的街景。以下又是我沒專心聽,如果描述錯誤都是我的問題,不是講者的問題。蘇老師研究古地圖,認為灣裡曾經有一道海峽;又根據等高線,灣裡有六鯤鯓與七鯤鯓(我好像聽到灣裡市場以南是七鯤鯓?)。聽到這裡,我馬上就從Waytogo Web版調出灣裡地區的台灣堡圖跟蘇老師討教,但今日不知怎麼,台灣堡圖只能在某個zoom顯示…。蘇老師帶我們走到廟後,從高往下看,說眼下這條巷子是以前的老街…,不過這時雨下得更大,我們沒待多久便下樓。

(二仁溪簡介)

離開崇德堂,從南萣橋過二仁溪。在河的右岸灣裡這邊有廟會活動,後來才聽志工人員說是白砂崙這邊建醮,灣裡這邊過溪來贊助,現在灣裡的人要回去了,白砂崙這邊來相送。

小雨中來到白砂崙福德祠,停好車,繼續往舢筏協會移動。這一團裏頭只有我是會發問的好奇寶寶。邊移動邊問蘇老師,「我以為白砂崙是七鯤鯓,可是蘇老師卻說七鯤鯓也在灣裡?」蘇老師說他推想,白砂崙的沙並不白啊,所以也有一種說法,白砂崙台語發音像是「捌沙崙」,也許指的就是「第八個沙崙」。

由於下雨的關係,本來安排的濕地活動取消了,改在舢筏協會裏頭聽工作人員介紹二仁溪與過往灣裡廢五金汙染的故事。講解完畢,接下來就是坐舢筏遊二仁溪的重頭戲。舢筏有頂棚,下小雨是不怕啦,雨再大一點的話,人員往中間這排座位集中就好。

工作人員在船頭賣力解說,坐在下面的我「不識相」地正確回答幾個問題,像是二仁溪發源自哪裡、以及河流的左右岸的定義為何?以至於後來上岸之後,有工作人員問我應該不是第一次來?總之,以後得低調再低調。

灣裡導覽的蘇老師坐在我前排,隨著舢筏上溯,不斷回頭指點我在二仁溪右岸(灣裡),哪裡是海關舊址,哪裡有水門。我問蘇老師此行上溯可會到二層行溪橋?蘇老師說可能不會,因為那裏的河底可能有雜物還是暗礁之類的。不過後來我們的船還是來到可以看到二層行溪橋的地方,若不是考量雨勢,有可能會再往前開吧。

船上工作人員教我們如何分辨大白鷺與小白鷺…,這時原本一排佇立在河邊的大小白鷺竟依序飛起來了,嗯,空中分列式,好像是在歡迎我們一行人,又像是知道船經過時會有許多小魚被驚擾而跳起來,準備覓食飽餐一頓。總之回程時,船上的工作人員的有獎徵答了就有如何分辨大小白鷺以及烏魚有哪三寶之類的問題…。

在快到南萣橋前,二仁溪突然來個大彎。蘇老師說「以前二仁溪河道是直直往前去,在萬年殿以北出海,因此有一說明鄭時期的萬年縣是從灣裡以南開始。」關於萬年縣縣治在哪裡一直眾說紛紜,目前官方版本是左營,我們一家還有參加過左營萬年季活動,當時的文章中還真的有對萬年縣治的位置議論一番呢。總之,低調再低調。

上岸後大家回到舢筏協會,據說主辦單位受到關切,擔心這次小旅行遇雨很多行程取消,讓我們這群報名的遊客掃興。因此現在我們這群遊客人手一包在地特色小吃「狗母魚酥」,據說總統來時也是吃這味。有了總統級享受,遊客自然無暇開口抱怨了。

在舢筏協會解散後,我們回到白砂崙福德祠牽車,在那裡跟蘇老師繼續聊了好一會兒,從他那裏又聽到許多鄉野傳聞。像是灣裡與喜樹的王船情結、池王爺信仰與鄭經、灣裡超峰寺與大崗山超峰寺(寧靖王難道並未死而是到超峰寺出家?)、灣裡王船上溯至太爺而不是出海(灣裡人是由太爺播遷過來?)。

從這些鄉野傳聞中,不免勾勒出其實明鄭末年灣裡以南的人心比較偏向於寧靖王一派(當然這也是純屬不負責任的臆測)。所以當在台南府城的鄭克塽選擇投降,而萬年縣(灣裡以南)的人未必認同這件事;所以鄉里間傳說寧靖王其實未死,而是在大崗山超峰寺出家,在情感認同上也就說得過去。這樣的鄉野傳奇就如同清順治皇帝在五台山清涼寺出家一樣讓讀稗官野史者感到興味盎然了。

不管傳聞真假,但這其實讓我們對歷史有一個從不同面向認識的機會。因為教科書中一直都是以鄭氏在台經營為主軸,鮮少對於寧靖王心理層面加以描述。又譬如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印象太過強烈,然而劉禪真的只是個扶不起的阿斗?現代已經有許多史家打算對此翻案:在諸葛亮在世時,蜀國「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所以劉禪也只能做為一個皇權的象徵,多年沒踏出宮門;而諸葛亮死後,劉禪才逐步拿回軍政主導權,而且之後蜀國還存在了二十多年。從劉禪和諸葛亮再來看寧靖王與鄭氏,其中或許有許多幽微之處可供想像…。

以前對於灣裡主要印象是曾在二仁溪畔燃燒廢五金製造戴奧辛,經過這次小旅行後觀感改變了不少,真是學習了。

(舢筏逆流而上二仁溪,看到遠方的二層行溪公路橋)

本文日期:2020.8.16 | 台南行腳 | 相簿 | GPX(GPS)


(灣裡、二仁溪)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