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on
Posts
Comments
Email訂閱

This Post is under 澤山咸

如同我在《再見,吾愛》讀後感提到的,讀了某一本書會帶出另一本有趣的書。四月上旬時我讀了佐野洋子(1938~2010)的《無用的日子》(這是一本我覺得非常值得讀的書,但我沒有寫讀後感)。分享書中一段話給沒看過這本書的人:

如今,我已盡到所有的義務和責任,孩子也都長大成人,母親也在兩年前去世了。

我沒那麼熱愛工作,不喜歡做的事到死也仍然不喜歡做。我並沒有非常熱愛工作到覺得還有很想做的工作沒做而不想死。當知道只剩下兩年可活,折磨我十幾年的抑鬱症也基本消失了。真是太奇妙了。

得了癌症以後,我的人生突然充實起來,每天都過得很快樂。

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死,也就獲得了一種自由。感謝我的父親。想起父親的訓話,每到晚飯的時候,他都一定會訓話。其中有一句是:「就算自己心靈扭曲,也不去向醫生求助,即使醫生就在身旁。但為了治療小拇指的傷痛,即便不遠千里,人們也要去。」那時的我認為,如果自己的心靈扭曲,是發現不了別人心靈扭曲的。父親還有一句是:「有人只讀過一本書,也可以被稱為專業閱者。」昨天,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邂逅了這本書。那就是林語堂寫的《生活的藝術》。我也許是中國人吧。這本書讓我感觸頗深,反思自己讀過的書,應該為什麼而活,幸虧在我死之前有緣看到了這本書。還有一句「不要吝惜金錢和生命」,這是父親對我們這些不懂事的孩子說了大概有一百遍的話。所以,可能是因為這句話,父親一直很貧窮,五十歲時就死去了。

當佐野洋子認為林語堂的《生活的藝術》可以被當作一生讀過一本書也可以被稱為專業的閱讀者,於是我就非常有興趣的想去翻看這本書了。令人驚訝的是林語堂這本書是西元1937在美國出版的(民國26年),但其中有關於人生的哲學與當今年代幾乎沒有違和感(當然如果你不認同林語堂的觀點那又另當別論)。

在本書第十二章〈文化的享受〉的第三節〈讀書的藝術〉,我想我應該有看到《生活的藝術》之所以能夠讓佐野洋子認同為一個專業閱讀者一生只要看過這本書就夠的理由:

我以為一個人的發現他所愛好的作家,實在是他的智力進展裡邊一件最重要的事情。世上原有所謂性情相近這件事,所以一個人必須從古今中外的作家去找尋和自己的性情相近的人。

一個人唯有藉著這個方法,才能從讀書之中獲得益處。他必須不受拘束地去尋找自己的先生。一個人所最喜愛的作家是誰?這句問話,沒有人能回答,即在本人也未必能答出來。這好似一見留情。一個讀者不能由旁人指點著去愛好這個或那個作家。但他一旦遇到他所愛好的作家時,他的天性必會立刻使他知道的。

在中國語文中,我們稱這種精神的融洽為「靈魂之轉性」;例如蘇東坡乃是莊周或陶淵明轉世。袁中郎乃是蘇東坡轉世之類。蘇東坡曾說,當他初次讀莊子時,他覺得他幼時的思想和見地正和這書中所論者完全相同。

於是乎如果有人從喜歡佐野洋子的《無用的日子》到喜歡林語堂的《生活的藝術》,那人的天性也必定會立刻讓他知道。佐野洋子認為「這本書讓我感觸頗深,反思自己讀過的書,應該為什麼而活」。其實我認為那個「什麼」就是自己啦,所以後來佐野洋子在生命的最後兩年真的做到為自己而活。尤其是「如今,我已盡到所有的義務和責任…我沒那麼熱愛工作,不喜歡做的事到死也仍然不喜歡做,沒有很想做的工作沒做而不想死」實在是非常瀟灑啊,但人真的需要到死期將至才能知道這個道理嗎?其實你可以提早知道,那就是趕快來翻看林語堂的《生活的藝術》。

《生活的藝術》真的破除了我許多自身的迷障,譬如說宗教。我們對於宗教實在太過敬畏,敬畏到不敢去質疑經典中的教條之合理性以及當初產生這些教條的時代背景,最終信徒以為宗教的目的是到另一個極樂世界(或是上天堂)。但讀過本書之後,會發現這其實是最大的虛妄,因為生為人身即是最大幸福,享受當下即是在天堂。佐野洋子在人生的最後階段在玩麻將時也發現這個道理,一開始佐野洋子一直輸,直到她學到了職業高手內心深處的哲學,獲得有生以來第一次大獲全勝:

我一直以為不能中途放棄,但我現在知道,高手都看遠不看近,看著麻將遠方的希望,誰都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路上會發生什麼事。不能只看眼前,必須眺望遠方的美麗風景,腳踏實地活在當下。我終於領悟了這個道理,然後又一直看著打麻將的頻道…

所謂為自己而活,其實是對人生意義的「醒覺」,在本書第一章所說的中國哲學家的人生態度實讓半夢半醒的人恍然大悟;或者是突然拍案而起,大呼「就是這樣」:

中國的哲學家是睜著一隻眼做夢的人,是一個用愛和譏評心理來觀察人生的人,是一個自私主義和仁愛的寬容心混合起來的人,是一個有時從夢中醒來,有時又睡了過去,在夢中比在醒時更覺得富有生氣,因而在他清醒時的生活中也含著夢意的人。他把一隻眼睜著,一隻眼閉著,看透了他四周所發生的事物和他自己的徒勞,而不過僅僅保留著充分的現實感去走完人生應走的道路。

因此,他並沒有虛幻的憧憬,所以無所謂醒悟;他從來沒有懷著過度的奢望,所以無所謂失望。他的精神就是如此得了解放。

觀測了中國的文學和哲學之後,我得到一個結論:中國文化的最高理想人物,是一個對人生有一種建於明慧悟性上的達觀者。這種達觀產生寬宏的懷抱,能使人帶著溫和的譏評心理度過一生,丟開功名利祿,樂天知命地過生活。這種達觀也產生了自由意識,放蕩不羈的愛好,傲骨和漠然的態度。一個人有了這種自由的意識及淡漠的態度,才能深切熱烈地享受快樂的人生。

將《生活的藝術》的章節錄於後,其宗旨無非是忠於自性做個人而已,就如同《中庸》第一句所說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第一章  醒悟
一、人生之研究
二、一個準科學公式
三、以放浪者為理想人

第二章  觀察人類 
一、基督徒、希臘人、中國人
二、與塵世結不解緣
三、靈與肉
四、生物學上的觀察
五、詩樣的人生

第三章  我們的動物性遺產  
一、猴子的故事
二、猴子般的形象
三、論不免一死
四、論肚子
五、論強壯的肌肉
六、論心智

第四章  論近人情  
一、論人類的尊嚴
二、近乎戲弄的好奇心:人類文明的勃興
三、論夢想
四、論幽默感
五、論任性與不可捉摸
六、個人主義

第五章  誰最會享受人生  
一、發現自己:莊子
二、情智勇:孟子
三、玩世,愚鈍,潛隱:老子
四、「中庸哲學」:子思
五、愛好人生者:陶淵明

第六章 生命的饗宴  
一、快樂問題
二、人類的快樂屬於感覺
三、金聖嘆之不亦快哉三十三則
四、對唯物主義的誤解
五、心靈的歡樂怎樣?

第七章  悠閒的重要  
一、人類是唯一在工作的動物
二、中國的悠閒理論
三、悠閒生活的崇尚
四、塵世是唯一的天堂
五、運氣是什麼
六、美國三大惡習

第八章 家庭之樂  
一、趨近生物觀念
二、獨身主義──文明的畸形產物
三、性的吸引
四、中國式的家庭理想
五、樂享餘年

第九章  生活的享受
一、安臥眠床
二、坐在椅中
三、談話
四、茶和交友
五、香煙和香
六、酒和酒令
七、食品和藥物
八、幾件奇特的西俗
九、西裝的不合人性
十、房屋和室內佈置

第十章  享受大自然
一、樂園已經喪失了嗎?
二、論宏大
三、兩個中國女子
四、論石與樹
五、論花和插花
六、袁中郎的瓶花
七、張潮的警句

第十一章 旅行的享受
一、論遊覽
二、冥寥子遊

第十二章 文化的享受
一、知識上的鑑別力
二、以藝術為遊戲和個性
三、讀書的藝術
四、寫作的藝術

第十三章 與上帝的關係
一、宗教的恢復
二、我為什麼是一個異教徒

第十四章 思想的藝術  
一、合於人情的思想之必要
二、回歸常識
三、近情合理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