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on
Posts
Comments
Email訂閱

This Post is under 澤山咸

這本大塊頭的心理學書籍,應該是相關領域以及機緣到了才會看得下去的書。就像佛經一樣,機緣不成熟也是看不下去。深入看這本書,竟開始覺得心理學細微層面竟然能跟高等物理、佛家哲學隱隱相通。

譬如,如果先讀佛經,會知道應該要斷除妄想才會清淨;但妄想的本源,在佛經裡頭講得不是我們一般凡夫俗子能懂,總以為那是要頓悟的禪師才能做得到斷掉念念相續,所以我們凡夫俗子就算曾有心想斷掉妄念,若重新沾惹紅塵,煩惱慾念春風吹又生。又譬如說到持戒,以戒掉貪嗔痴慢疑來回歸清淨的本性;但如果這些被定位為醜陋人性本來就是人類為了在這競爭的世界上求生存的手段呢?如果不了解人類為何會生起這些醜陋人性,光是講求手段,又豈能滅掉心中之火?

但看這本書,相當於看佛經中對於念頭來源的白話或是註釋,書裡面把許多佛經裡頭提到的人類會有的妄想,像是貪念、求不得、我執、偏見等,用心理學來說明,並輔以統計學來驗證,證明人類的偏見、妄想是確有其事,而且其來有自(雖然人類自己多不承認自己或多或少具有某種程度的偏見),甚至有些偏見是天生具有,可能是因為人類老祖先為了求生存而演化而帶來的。

看書到這裡,我會想到(其實聯想也是一種屬於我個人的情意捷徑,也是一種偏見),這因為演化而與生俱來對人類的判斷造成影響,會不會就是佛經裡頭提到的「無明」?如果煩惱的根本來源來自於每個人因為在這世界求生存所做出的措施以及其從而過度衍生的欲求,而千萬人在這世界上求生存就會有千萬種他們的想法(捷徑與偏見)與衍生的種種欲求。要凡夫俗子斷掉妄想與念頭,以尋求究竟清淨之道,或許他們可能連本來是怎麼過活的方法都開始懷疑了。所以能不能明心見性也是要看緣分。

而且人與自己(過去、現在、未來)、人與人之間的心理又能互相影響、對價值的評估的來自於「參考」,就我的理解與想像或許就像是廣義相對論提到的到,任何東西通過質量非常大的物體,空間會受到扭曲;就算是光也會受到扭曲(也就是時間也會扭曲)。所以你也許可以想像你的想法或受到你旁邊對你很重要的人的影響,也可能受到社會群體意見的影響。但其實你本來也可以不把外界的意見當一回事,但你不能解釋為何你或多或少還是會受到他們的影響而做出相對的反應(接受或反抗)。但或許這只是人必須在這群體社會生存的選擇之一。有多少人會受到社會群體意見影響而改變決定以及影響程度,只能從過往的案例統計來預估機率,而無法確切同時得知當下的心理狀態以及被影響的程度(測不準)。

關於這本書的內容:

  1. 捷徑與偏見:
    • 可用性:availability
      • availability cascade 這是之所以發生機率很小的事件,經過媒體的渲染也會造成大眾恐慌的原因。
    • 人們相信因果勝過統計
    • 其實只是向平均值回歸。什麼都不做,也比去做出心中想的事要好很多。
    • 向平均值迴歸與不完美相關是同一個概念的兩種層面。
    • 人們不想相信成功只是「運氣好」,因為被合理化的成功故事更引人入勝。
    • 人們為何常帶偏見?是因為「這樣比較有趣」還是偷懶?
    • 非常強烈的偏見(執念)在於就算只有非常少資料仍然可以編故事,而且對自己編的故事信之不疑。
    • 扺抗偏見需要付出代價,如果這代價不值得,那就…可以逃多遠就逃多遠。說服帶有偏見的人也是白費力氣。
  2. 過度的自信:
    • illusion of validity:就算以前預測失敗,但並沒有動搖現在對於預測的把握程度。人們通常不願從一般情形中歸納出特定的個案來。而是在心中建構了一個合理的故事。但不代表故事是真的。(這是在講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嗎?)
    • 自信來自認知放鬆,但這通常是錯覺,而且我們常常自以為是某個領域的專家。
    • 「知道,但不知怎麼知道」意指無明薰習種子?它並不是直覺獨特的性質,而是心智生活的常態。某些直覺很快就學會,像是我們從老祖先身上繼承了學習什麼時候應該害怕的能力。
  3. 關於選擇
    1. 一個理性的決策制定者只會對目前投資的未來結果感興趣,為先前的錯誤找理由不是他所關心的。
    2. 展望理論:我們討厭輸的感覺的程度甚於喜歡贏的感覺
    3. 人們偏好一個有故事的選擇。
    4. 四象限型態:
      1. 高機率-得:害怕失望、風險規避、接受不喜歡的和解
      2. 低機率-得:希望贏大獎、風險尋求、拒絕喜歡的和解 => e.g.買彩卷
      3. 低機率-失:害怕大的損失、風險規避、接受不喜歡的和解=>e.g.買保險
      4. 高機率-失:希望避開損失、風險尋求、拒絕喜歡的和解=>e.g.困獸之鬥
  4. 兩個自我:經驗的自我與記憶的自我
    • 錯誤欲望:誤以為得到某樣東西就可以使自己快樂的錯誤欲望
    • 生命像個故事,我們一直在期待有品質的故事結局,所以把自己搞得很累。
    • 幸福感跟過得去的生活是不一樣的事情
    • 技術精準的表現:很快速很有效率的處理大量訊息的能力
  5. 不確定情況下的判斷:表徵、例子或場景的可用性、從錨點所做的調整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