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on
Posts
Comments
Email訂閱

(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

我這個人的長處不多,如果有的話,用在做學問上,自己所能察覺的只有「舉一隅而以三隅反」、「學以致用的高實現率」。因此相對的最大缺點就是容易分心;分心之後,要花比較大的力氣才能再把自己拉回原來的事情上面,不過這個應該有機會可以「覺而改之」。

今天的重點倒不是在自述人格特質,而是最近有機會重溫了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中文可以翻做需求層級理論,簡單來說就是人在滿足底層的生理與心理需求之後,會開始有個體成長的動機產生,舉例來說譬如以前讀書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自我實現過程,或是「飽暖思淫慾」有了錢之後會想要沉浸在追逐更有錢更多慾望的過程。不過這個理論主要是在講如何激勵人產生奮發向上的動機,所以是屬於比較正面來看待「自我實現」的過程的。

如果同時將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的雙因子理論Herzberg’s Theory拿來對照,如果一個組織不能滿足個體基本的生理與心理的需求,將會嚴重影響到個體留在這裡發展的意願;但是就算是把這些屬於基本需求的因子改善之後,其實並不能對於個體繼續成長的動機有多大的提升,這些因子就叫做保健因子(Hygiene Factors)。譬如大家都知道G公司的員工工作環境和工作彈性都很大,但是還是有一些很有想法的員工想要跳出去自己創業一樣。因為這些人可能追求的是專業能夠成長(Professional Growth)、被認同(Recognition)、被賦予重任(Responsibility,這個或許有待商榷)、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所謂的激勵因子(Motivating Agents),而公司一旦大到某種程度之後,或許對這些人就失去了追求創新中過程所產生的趣味了,而了無心意或失去樂趣這件事或許就是他們在自我實現過程中無法接受的事情。

不過這個理論應該也不是一昧要人去追求虛無飄渺的自我實現,既然這是個三角形,就表示如果最底層的需求如果沒有被滿足的話,上面層級的需求大概也不用談了。所以底層的需求要先「固好」(穩固的照顧好)才行。

不過一開始就提到「舉一隅而以三隅反」,所以雖然本文說然講的是馬斯洛的理論,不過其實我心裡面想的是衍伸的東西,而要以此理論做為當以後要聯想的引子,故為此文以誌之。因此又是個冬烘先生標準的「一點關係也沒有」的模式。

今天同時聽到一些人的經驗談,一併記之:

  1. 圖文並茂說故事
  2. CRM的implementation
  3. 創意產生服務,Business Model往往在過程中意想不到的地方,MTBF一般約10個月,EV point約在2年的末端。所以要能堅持?
  4. 吸(行銷)、黏(品質)、鎖(上癮,習慣?)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