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on
Posts
Comments
Email訂閱

台北行腳

(二高之下的單面砂岩是生態園區的入口,1)

先說好,這一篇沒有特別感想。沒有感想的原因有許多,但如果一一道來,這又變成一篇跟標題一點關係也沒有的旅記了。總之,去友蚋純粹是因為夏季炎熱想親近水邊,思古之幽情只有淡淡的一點點,然後在揮汗如雨中隨熱氣一起蒸發了。其實這次內容比較像去年同一時間姜子寮峭壁的旅行(台北行腳186)

到友蚋,我選擇從南港往汐止,走大同路三段,往左邊叉路鄉長路進入(麗景天下的標誌反而清楚),右轉鄉友路,然後華新一路,一直到二高的陸橋下面,就是生態園區的入口,可以看到壯觀的砂岩。

(很難得,我已經好久沒有把路線在旅記中講得這麼清楚,這心態可議)。接下來就是沿著溪邊的道路前行即可。我看過導覽圖的說明,決定先到雙孔橋之後再折返回來慢慢走新一坑的森林棧道。

溪流生態區,2

石公潭,有點令人憂心,3

(友蚋溪谷上方的岩壁,4)

下午三、四點,身體不動也會流汗,我承認這是我沒有在溪流生態區好好停留取景的原因之一。這裡還沒停多少車,但往前不久的石公潭,卻是人潮洶湧。路的右邊是礦坑軌道,也有煤礦史說明,但乏人問津。因為人都跑到路左側的碧潭去戲水了。

這一段是人工圍阻減緩溪流流速,溪水是綠的有點混濁。但在其中游泳、泛舟、跳水、洗腳的,原來進到友蚋的人都跑到這裡來了。溪流旁的步道,解說牌,石雕等規劃的還不錯。尤其是一塊「河川生病了」,正好跟岸邊烤肉的的炊煙與人群形成極大的諷刺。

我三、四年前就說過同樣的話;但現在還是要說一次,在河邊烤東西真的有那麼好吃嗎?尤其不是為了填飽肚子而吃,而是為了因為到河邊所以要烤肉。

友蚋生態園區其實指標步道規劃的還算不錯,但後續的管理與維護,與下一步的規劃其實會讓人覺得為德不卒。第一次來也許會為這樣的規劃打75分,下一次來可能只剩下60分,之後可能就不會想來了。同樣的情形發生在五股西雲巖寺前步道的規劃,最後是荒廢不再用。

(兩孔橋,5)

所以雙孔橋,這個可以類比打鐵古道東興橋,大屯溪古道三板橋,具有類似歷史意義的地方。我看到了好像在橋的一側裝了燈飾;但為何橋前後的入口都在雜林中,沒有好好整理以致不能親近一睹真貌呢?所以我們只能在垃圾筒附近取景照相。雙孔橋旁的小坡上建了一座涼亭,倒是很適合休憩與展望對面的砂岩峭壁。不過規劃園區的創意僅止於此,那未免把一旁雙孔橋給埋沒掉了。我們不能只是批評,總是要給點建設性的意見。如果是你是我,會怎麼做?

如果是我,與其做涼亭,我倒想斟酌恢復以前運煤台車行走的軌道與軌跡,讓旅人可以實際想像以前附近礦坑如何串聯的路線。也就是有小台車與軌道會通過雙孔橋,也會通過興化橋,也會通過興化橋附近的隧道口到一坑。

這樣當我們實際走過每一座橋,每一個隧道,每一個礦坑遺址,才不會是零碎的片段。透過線與面的串聯,才能體會到先民發掘、經營的智慧,與活動的軌跡。

同樣的模式可以套用在西南沿海鹽田、嘉南平原的運甘蔗的小火車。我每每在南部鄉村看到還留有橫過馬路未曾被拆掉的鐵軌,就會去想像以前農村時代這些小火車駛過田野間的景況。

小火車所載的不只是甘蔗,還代表農村的經濟的脈動。雖然現在的糖廠,最熱門的產品是冰品,或許還有蝴蝶蘭。這也是時代的變遷,連台鹽都賣起膠原素。還有台金、台肥、台電也都要不要考慮轉型啊。話題扯遠了。

下午五點左右來到友新橋,熱。為了找一坑步道的入口,又來到興化橋。雖然還是熱,不過從舊橋上往上游看去,沿岸林木清翠,別有雅致。我本來還沒發現新一坑的隧道入口,但..,原來它就在舊興化橋的對面,一家雜貨店的旁邊,藏得真好。

至於隧道後面果有壺穴;這條步道沿溪而行頗像大湖親水公園往圓覺瀑布….。我覺得隧道裡面的壁畫很有趣,所以一直想把它清楚的照下來….。不行了,沒感覺了….睡覺去….。(2004.6.29)

友新橋,6

興化橋,7

隧道後的沿溪步道,9

昔日運煤台車隧道

壺穴與水道,8

本文日期:2004.6.26 | 台北行腳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