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on
Posts
Comments
Email訂閱

台北行腳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

大鹿林道 赤楊隧道

(大鹿林道觀霧附近的杉樹開花之非也非也)

這是四年後再度來到觀霧,目的本有兩個:走大鹿林道東線到大霸尖的登山口訪東線瀑布;其二是在觀霧山莊前拍攝雪霸聖稜線。不過這兩個目的幾乎都落空。

兩千年元旦,當時在榛山頂、在觀霧山莊前看到白雪覆頂的雪霸連稜,心中有無比的感動,只恨當時的相機不好。但此次來又遇天候不佳,無緣看到聖稜線。

這次來到觀霧看到幾個改變。新的遊客中心與管理處。管理處後方的山坡就是yulun雲霧步道。同行的科伯說:這裡可以感受到木頭的怨氣。為了建步道,如果為了把樹快速移除掉而燒光它們,這樣實在太不人道了。我說,應該不是為了建步道而把樹木燒光的吧;最有可能是因為這裡本來就發生大火,步道是後來才建的。後來看到一塊解說牌上的文字,果然我推論沒錯。不過後來我才了解為什麼科伯一直在說這些有的沒的,因為他養的魚因為水質的關係死了一批又一批。

我認為這很奇怪啦,那你有沒有好好照顧你的魚呢?如果不能把寵物照顧好的話,那就不應該養寵物,這是責任的問題。魚如果掛點了,那你有沒有做什麼措施?科伯說有把它們好好埋葬。我覺得如果這些樹木因天火被焚而有怨氣的話;這些被養死的魚恐怕也有怨氣。

那我又問,為什麼水質不好?科伯說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自來水的酸鹼值;一個是他曾經在水中放了個靈芝木,把水弄混濁了。因此當我更進一步詢問魚死掉的數量時,這數字就令我驚訝了。科伯倒是補了一句:我有放大悲咒給死去的魚聽,目前房間中的氣氛還算祥和??(廢話,不祥和不就有鬼啦?2004.5.18)

其實我想要說的是,這個人的思考模式果真與常人不同。

(yulun步道,雲霧步道名副其實)

今天在觀霧山莊前也取不到聖稜線的景,只有近處的榛山還會從雲霧中跑出來。突然很佩服自己四年前(台北行腳四十)半夜上這陡峭的榛山,只為了看千禧年日出。既然這樣,我就想轉往大鹿林道東線直達大霸尖山馬達拉溪登山口。

但是只走了一會,我們又撤退了,原因有二,應該要辦甲種入山證;其次是最好開高底盤的車。

我這個遠來的客人總不能折磨科伯的Altis ,其實我本來是想至少要到三點五公里的台灣檫樹保護區的。既然東線去不成,那我就想說那樂山林道看雲海,看檜木神木應該也不錯。科伯卻說,樂山林道連會車也是艱難。

數個提議被退,有點意興闌珊。科伯,做為冬烘先生的大學暨研究所同窗兼社團夥伴,像是看得出我已經懶懶的,就說,不然去走觀霧瀑布好了,觀霧瀑布你不是還沒去過?其實我心裡面寧願去看東線瀑布,因為大老遠一趟跑來這裡。另外一個我對觀霧瀑布沒有太大興趣的原因是冬烘先生的傲慢與偏見,可稱之為「森林遊樂區必有瀑布」理論。這個理論的基本訴求是,對於位在森林遊樂區的瀑布,會有「應該不過爾爾吧」這種先入為主的成見。但我會這樣寫,那就表示我錯了。此時位於海拔兩千公尺左右的觀霧瀑布水量甚豐、落差甚大,由遠處觀之,猶如迴旋糾纏在一起的雙龍。

(聖稜線大部分藏在雲中)

林間步道陽光灑落(午後穿過林間的光線總是令人迷眩)

觀霧瀑布長龍與多股

瀑底與潭

瀑頂與樹

我當然是很喜歡看瀑布的,如網友J兄所言,觀瀑也有道次第。觀霧瀑布除了水量甚豐與瀑甚長之外,我還看瀑布底部的水濂開展飛散於碧潭之上;瀑布上半部前的樹木互相襯托意境。再細觀之,還可看出瀑布正在下蝕岩壁而流經處每有巨石纍纍。至於藍天白雲飄過瀑頂山巔,反而只能成為此時一旁幫襯的風景而已。

在觀瀑亭附近待了許久;但是最近一星期換成右腳膝蓋上方在痛。想不到科伯竟然也學會打腿神功,但他是配合十二經脈的理論來按摩的;在往回爬的途中,還對我說了一些磁場、氣,組織重建的道理。

我維維諾諾稱是,至少他打完了之後,我終能爬回到觀霧山莊。不過回到台北之後,右腳還是痛的很。慚愧,我連當初引起我學習經絡興趣的金庸小說所提到的六脈神劍名稱都忘了。

回到竹北吃晚餐,看到這個不斷在蓋新屋的新興城市,我心中總感覺怪怪的,不知道是哪裡不對勁。在吃飯的那間長城小吃(寧夏美食),我大概找出第一個不對勁,那就是很少老年人跟著家人一起出來外面吃飯。這是為竹科工程師,即將入主生技園區的廠商,所營造的城市,所謂的新貴、菁英集中的城市,當然還包括為這些菁英服務的人。在這裡與科技不相干的人會顯得格格不入。這大概就是我覺得的不對勁吧。台北不是這樣子,台北是個商業都會,也是個大雜燴,所有台北以外的文化也都會跑到台北來,融合成另一種都會氣息,但也算是一種風格。相較之下,這些工業城市只有一種沒有風格的風格。當晚,我抱著沒有想通的心情回到台北。

隔天跟朋友Ada聊起這樣的感覺。他的說法很好。他說我是不是覺得那城市像蜂巢?而住在城市裡面工作的人像是工蜂,辛苦工作成就了園區裡面的蜂王(大老闆)。我深以為然。不過我的朋友又說了,其實你我又何嘗不是在另一個蜂巢中,我們也在供養另一隻蜂王,何嘗有多久時間是為自己而活?這樣說起來,像我這樣還能夠知道要去爬山要去休閒的,應該還算幸福了。我的朋友又說,如果我覺得他說的沒錯,應該把這段蜂巢理論寫到此篇遊記中。

本文日期:2004.5.16(5.19 finished) | 台北行腳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