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on
Posts
Comments
Email訂閱

高雄行腳

水底寮三棵榕樹

(水底寮三棵榕樹-海角七號拍攝場景)

枋寮地區開發甚早,因此有許多人文遺跡。繼東海小村之後,這次要探訪的是水底寮古厝群、敬字亭以及玉泉村的聖蹟亭。其中玉泉村的聖蹟亭是清代三條崙古道(後稱浸水營古道)的起點。不過玉泉村已經位於沿山公路旁,離水底寮約有2公里。所以這次重點還是擺在水底寮,至於玉泉村的聖蹟亭就只能伺機看看了。

搭上屏東線火車來到枋寮已經中午。枋寮車站的火車便當太受歡迎,這次竟更快賣完。有向隅者向販賣部抱怨,應該多進一些便當。到底這便當從哪送過來?答案是,高雄。

或許是暑假關係,車站裡裡外外還蠻多人的。這回我打算租腳踏車。租車的地方在出站的左手邊。平常大門深鎖,要用電話聯絡,店家才會從枋寮街上(其實不遠)趕過來。車型有登山車與淑女車。也可以在車後頭加裝嬰兒座椅。

這次水底寮古厝與敬字亭的探訪主要參考這篇遊記;而且看來我們租車的自行車行是同一家,坐墊果然硬的很。不過我的屁股比較耐震些,加上我有內裝GPS與google地圖的智慧型手機。這位Lisa小姐在烈日下放棄去玉泉村而折往東海小村去;而我終究能鐵馬一路堅持到底,尋到玉泉村的聖蹟亭。

在枋寮車站租了車,從站前下一個block右轉中山路北上。有腳踏車代步,就算烈日當空,也總比徒步行走好。不久來到與台1線的交會口,取左前方的大路台1線其實錯誤;應該在路口直行中華路才對。因為敬字亭就在進入中華路後不久的左側而已。但因為我取台1線大路,又找不到中華路在哪裡(因為當時錯過已惘然);於是就先到建興路口的八方雲集用中餐,再好好研究一下網友遊記與手機中的地圖。

中餐畢,踏上鐵馬續行。從建興路進入水底寮老街區。在建興路與中華路口看到許多老洋樓,不過因急著先尋訪敬字亭而右轉中華路一直騎。水底寮的中華路感覺應是以前水底寮的主要大街,往南可到枋寮出海;往北可通往玉泉村接三條崙古道走入後山。

中華路往南到底,快要與台1線交鄰處,在右側就看到敬字亭。這座敬字亭興建年代已不可考,目前亭身是民國59年所建。歇山漢瓦亭頂、剪黏泥槊浮雕皆造型優美。不過可能因抵擋不住南台灣的驕陽,風化剝落嚴重。現場還看得到掉落的白色泥塊。

這座敬字亭奉祀文昌帝君,三層門額上刻有「文琳社」三字,左右對聯為「文字歸鎔化,琳瑯附寶藏」。這座敬字亭可能為當時當地書社習字會文琳社所建。

尋訪完這座敬字亭,我決定將水底寮的古厝放在稍後來探;改先前往玉泉村看另外一座敬字亭。有些事情現在不做,可能以後也懶得找機會做了。於是踏上單車,沿著中華路折返村內。

途中經過三松(三棵老榕樹之意)圓環,出了這裡往新開方向便是比較少住家的田野。三棵榕樹曾是海角七號的取景地點。旁邊有一土地公。另一邊則有略具規模的洋樓,可惜多已無人居住,缺少管理而損壞。

新開附近的農田

(新開附近的農田,怎麼看都像是營盤址。三條崙古道便是經過後方山巒,跨越中央山脈到後山台東)

道路右邊是農田,遠處是青山。過了新開營區,路邊的農田邊的田埂卻是用石頭與紅磚堆成,怎麼看都像是軍營營盤址。但是好像沒看到資料提到新開營區附近有清軍營盤,而農地現場也沒告示說明。但此處有營盤應該是可交代的過。因為清末三條崙古道的起點是水底寮,從水底寮往玉泉村最直接的就是目前這條道路。

過這看似營盤址農地不遠,路邊有一紅磚砌成像是水橋還是高起的圳道的樣子。

續騎,來到沿山路岔路口,左前方往玉泉村,直行可往浸水營古道入口。現在浸水營古道都是由這條編屬198縣道的大漢山林道進入。古道詳情可參考:浸水營古道

取左續騎,經過大片田野,不久接上沿山公路(185縣道)。一路上兩旁是台糖的造林地,屬太源農場。這時太陽躲到雲層中。道路甚寬而車少,騎單車也不會太累。稍後,來到往白鷺社的路口,取之,即可往玉泉村。至於聖蹟亭的位置還要再出了玉泉村之後,來到歸屬屏132鄉道(往東可續往春日鄉)的大馬路上。聖蹟亭就在路口旁。

根據所立的圖說,此處是三條崙石頭營所在地。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牡丹社事件後實施開山撫番政策。其時總兵張其光駐紮與此把守古道門戶,於此開設番社學,教導原住民兒童學習漢字。因客家有敬重文字習俗,故於隔年設立敬字亭,專燒字紙、公文。因兼祀創字聖人倉頡,故稱聖蹟亭。關於石頭營聖蹟亭的歷史與建築特色可參考這篇-石頭營聖蹟亭

根據所立圖說,聖蹟亭的右前方(即我從玉泉村過來方向)即是清代三條崙古道(日治稱浸水營古道)起點,古道從這裡折往東南,經歸崇進入山區,跨越中央山脈到台東大武。胡適的父親胡鐵花即是從此古道前往台東赴任。

其實在清末修築三條崙古道前,當地住民就已經利用此路往來台灣東西部。道光年間平埔族馬卡道族利用這條山徑遷徙往台東。西元1871年牡丹社事件發生後,清朝開始重視台灣的防禦,著手開闢台灣東西向的橫貫古道。三條崙古道即是在光緒8年(西元1882)開始修築到光緒10年完成的古道,因起點有清軍三條崙石頭營,故稱三條崙古道。關於古道歷史可以參考:三條崙古道。但古道起始處的聖蹟亭設立的時間(同治13年)還比古道修築時間要更早。

而聖蹟亭左前方約200公尺有清軍三條崙石頭營房屋地基。但我沿著屏132鄉道往東尋,除了不遠路右側有一大塊平台邊緣以石塊堆砌而成之外,別無所見。而此平台也難以辨認年代,搞不好是民家自己修築。

探訪完聖蹟亭,騎回水底寮尋訪古厝,並且估算騎車時間。若是從枋寮車站經水底寮騎往玉泉村,認真騎的話大概30~40分鐘。

我已從聖蹟亭走一周回來到三棵榕樹圓環。樹下下棋的人的姿勢好像跟我先前離去時沒有什麼改變,時光好像在他們身上停止流動似的。天上一盤棋,人間數百年。

至於水底寮古厝的尋訪其實並不順利,由於功課作得太少,只找到成功路上的門前有德星堂的陳家古厝。陳家古厝庭院頗深。樹下有泡茶桌椅,但無人在,我不敢妄自入內參觀,只在門口張望拍照罷了。

水底寮發展歷史甚早。清康熙年間即在這裡設立漢番交易所,逐漸聚集成街市。當時枋寮是南部最重要的漢人與原住民交易地。後山的原住民部落從大武(昔稱巴塱衛)起程,沿著三條崙古道的前身山徑到達枋寮拿獵物農作與漢人交易物品。

水底寮的古厝由於我這一次只是蜻蜓點水帶過,其餘的就請參考這一篇枋寮水底寮地區傳統民居

玉泉村聖蹟亭

(玉泉村聖蹟亭-浸水營古道起始點)

本文日期:2013.7 | 高雄行腳 | 相簿 | 航跡(gdb)


枋寮車站到水底寮到玉泉村聖蹟亭交通路線圖 | Google map

 

4 則回應 to “高雄行腳255-水底寮古厝與玉泉村聖蹟亭(130722)”

  1. lee表示:

    水底寮三棵榕樹下的生活真是悠閒,這才是生活。
    我之前去浸水營古道,由新開社團搭貨車往浸水營古道途中好像有看到石頭營聖蹟亭?當時沒停車參觀。

    • 冬烘先生表示:

      明明知道那才是悠閒生活,卻怎樣也不放不下現在的生活模式。
      這叫做明明白白一條路,千千萬萬不肯行。
      如果要直接前往浸水營古道入口,應該不太可能會繞到聖蹟亭;如果已經繞到聖蹟亭,卻不放你們下來參觀,那就更怪了。

  2. lee表示:

    捷兔的走法是不會特別去注意古蹟,我是坐在車上有看到指標,不知是聖蹟亭或是其他目標!反正當時我們就是趕路而已!

    • 冬烘先生表示:

      lee兄看到應該都是往浸水營古道的指標,我這次一路騎去都沒有看到聖蹟亭的指標,還是一路自己摸索。顯然當地政府不很重視聖蹟亭這個點。

回覆 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