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on
Posts
Comments
Email訂閱

台北行腳

星期五晚上,新竹科伯來電討論他宿舍網路的事情;掛上電話,我腦海中卻不知為何突然浮現「霞喀羅」三個字。於是馬上又去電科伯,說明天想去霞喀羅,當天來回,預定從清泉進入,請他也上網查資料,明日一早我即南下新竹跟他會合。於是幾分鐘不到,馬上確定行程。科伯可算是個好朋友,也不多問什麼,馬上就答應了。順便做一下廣告,黃金單身漢,竹科科技新貴,徵求女友中,無誠勿試..。

提起這段過程,主要用來警惕自己,下定決心做一件事情就去做了,不要為自己找太多理由來猶豫。當然下定決心後,接下來的行前功課不可免。只是,當晚林務局的國家步道導覽網主機似乎掛了。於是改用搜尋引擎找尋所有霞喀羅古道的資料。但所找到的資料都是片面的,對於霞喀羅古道的介紹都還不夠讓我有信心規劃一日來回的行程。其實我要的不多:一張霞喀羅古道的聯外交通路線圖,一張古道的景點里程導覽圖,還有就是古道的主要景點介紹;但竟不可全得。蒐集了許多資料後,開始規劃時卻還是有點心虛,最主要是古道太長,一天來回折返點與時程都要抓得精確。另外知道主要景點後在規劃時便可做取捨。

功課做了一個晚上,有一個心得:「值得一遊的地方,需要有一篇好遊記以為導引」。我自己勉強算是在寫遊記(其實是在寫抒情散文),感觸更是良多。不過好的遊記也是可遇而不可求,可以把行程紀錄不露痕跡地嵌入在旅記中,而文章仍能如行雲流水般通順不滯於物,乃我所認為之最高境界也。既然「一」篇好遊記難求,退而求其次,把許多篇各有所長的遊記兜起來,也有同樣的效果。(差別只是在整體感覺而已)

當然,以上都是冬烘先生為文的自我要求,與他人無涉。

做完功課後,產出的報告摘要如下:此次行程以「賞楓」為主,但因需一日來返,故應從養老進入;急行約兩個半小時可至白石吊橋,再折返;如果時程許可,亦可續前進至白石駐在所(確切時間待查)。主要景點為馬鞍遺址附近的竹林、楓香純林,以及白石吊橋附近的景觀。從新竹到養老估計要兩個小時以上;並希望能夠在下午四點左右離開養老下山。往養老方面,要走120縣道,經內灣、尖石,接竹60鄉道經那羅、宇老,轉秀巒方向。接下來不熟,不過離養老已經不遠,也許當地就有路線導覽圖。

(秀巒檢查哨前:塔克金溪野溪溫泉)

只是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首先冬烘先生早上頼床一個小時,往新竹的高速公路上塞車又耽擱了一個小時。真正從新竹出發已經十一點。

從尖石往秀巒的竹60鄉道,盤旋山路一路陡上到宇老約20公里。感冒鼻塞兼高度變化又耳塞,令人暈車暈得難過哩。科伯對這附近的道路都還算清楚;也就是他算是個好導遊,但還不能算是個好駕駛。山路轉彎實在要慢慢地轉啊。

宇老是個重要的叉路口,左轉往李棟山、桃園三光續接北橫;如果直行是往秀巒、司馬庫斯、鎮西堡。我們在宇老停下來喘口氣,不然我一定會像科伯四年前深夜上觀霧一樣(台北行腳之四十),久久不講話,直接吐在車上,這叫一報還一報。

說真的,車到宇老一定要停下來休息一下,為了就是帶一碗當地的雪蓮雞湯、一根玉米、一條香腸、幾顆目前最甜的柑仔到附近的觀景台望藍天下的秀麗山景。熱湯下肚,鼻塞、耳塞,自然而然都通了。我們高興,當地的原住民朋友高興,飢腸轆轆的小黑與小花們因為有雞骨頭可啃也很高興。

秀巒檢查哨約在竹60鄉道32公里處塔克金溪旁,有人在溪邊泡湯;可惜的是我們要上車趕路。檢查哨前果然也有路線導覽圖。連忙把圖照下來,留做以後參考。

臨行前,警察伯伯說:要去霞喀羅的話,到了登山口後,車子要停好喔。我看看檢查哨旁的牌示:例假日禁止二十二人以上的中巴進入霞喀羅國家步道登山口。這兩件事已經在告訴我們,從秀巒往養老的路並不好走。

竹60鄉道34公里後,右邊有小小叉路,有往養老的小小指示牌,但沒有國家步道的標示。轉進去後,多為泥土路,偶有泥濘處;也有叉路,如果沒意外應該都會猜對。不久路旁開始出現豎立的國家步道的標示,至此才確信沒走錯路。又有叉路口,左往養老民宿但不取,只是記下來也許以後有用。

養老產業道路:路標

養老產業道路:迎客楓

登山口:第一天賣香腸的母女 登山口:菜可以不買,相片不能不照

產業道路應該有四公里左右吧,不過車卻走了半小時,可見路況如何。接近登山口後,便要開始尋找停車處。在登山口空地迴車,因為已停許多車,車子因此跟賣香腸的攤子周旋了好一陣。停好車後,準備找老闆娘理論..這香腸如此香,是何道理?

老闆娘說,就如你們第一次來這裡一樣;我今天也是第一次來這裡賣香腸。

其實依我的個性是最喜歡跟當地人哈拉的。如果跟人民哈拉是行政院長的主要工作的話;那萬一以後不幸讓我當上行政院長(當然這不幸的事,是絕對輪不到我的),可能也會有冬烘院長與他的民間友人們的故事跑出來。於是我又接下去問,那老闆娘,你以前都在哪裡擺攤啊,秀巒附近嗎?老闆娘說,我今天就是第一次擺攤啊。搞了半天,原來今天是老闆娘第一次賣香腸。真是巧,第一次來這裡,就遇到老闆娘的第一次賣香腸。原來老闆娘就住在剛才看到的民宿旁邊。跟老闆娘又提到,最近這條路線即將開通,如果整個道路、停車場建好,一定有更多人來這裡,那你有沒有考慮也要辦民宿啊?

老闆娘的答案頗令人意外:不了,我只要在這裡賣香腸就好。繼續追問下去,老闆娘的回答是,其實賣香腸也只是利用農忙閒暇之餘;談到經營民宿不是她所能想的。

其實我所想到的是利用霞喀羅古道的開通帶動週邊的經濟發展,改善生活環境;我想這也是台灣學英國規劃國家步道的本意。但想不到原住民朋友中竟也有如此樂天知命的人,就算古道開通了,她還是想謹守著農家的本分,不做它想。有一份「帝力於我何有哉?」的胸懷。

現在認真想一想,會不會我們都一直搞錯方向了?不管是幫助文化藝術工作者還是推廣原住民朋友們的藝術創作;現在的政策也許是把文化藝術當作一種產業來規劃。雖然我認為這無可避免地會朝向通俗化(媚俗),但其實也是為了生存所做的不得已選擇。但是跟老闆娘談過話後,我心中卻產生了疑問:是不是連這樣善意的規劃都是都會世俗人以自以為是的價值觀所做出來的;而這卻未必是真正當地人或活在其中的人所想要的。到最後會不會連政府的善意,都補助到整個價值鏈中的中間商、炒地皮的人、財團去了,而這卻是最不需要補助的一環。而我們的原住民朋友們仍然樂天知命的在路口擺攤賣雪蓮雞湯,蒜頭加烤香腸(雖然是真的好吃),但其實還是在靠天吃飯,跟原來又有何不同?

還沒有真正走霞喀羅古道,就已經讓霞喀羅古道之旅太沉重。所以這一篇其實不是遊記,也不是散文,倒像是記者冬烘先生在霞喀羅古道為您所做的社論報導。其實走古道的當兒,我還沒有完全想通這些事情。

上了一小段坡經過入口處的告示牌附近,這裡就是正式的霞喀羅古道養老登山口。有步道的完整里程與景觀說明,我就是要這樣的資訊,但是星期五晚上就是在網路上找不到。這個告示中,果然建議一日行程應以白石吊橋為折返。在告示牌附近,有當地原住民青年朋友們在賣各式高冷蔬菜。看到我身上背著相機,就說:一起拍張照片留念吧。我還真嚇了一跳。從來都是我偷偷拍照,難得有當地人主動跟我說要拍照的。這些朋友們怎麼能生活得這麼熱情與快樂啊。

知道我們還是要折返的;我們臨走前,他們還說..回來後要跟我們買菜喔,菜不錯的。我還以為,是要我把相片寄給他。所以是,相片還是要照,菜可以的話,還是買一些好了。

KBLin的霞喀羅行腳

事實上我是要拍新建的木橋

下午兩點十一分,終於開始步入古道;好像有點晚了。從此在古道上行走一直遇到回程或是從清泉過來的人,大家都是一臉狐疑的樣子。我是很有禮貌的一直「你好、你好」,結果所遇到的每個隊伍都在問「怎麼這麼晚才要進去啊?」

其實我的盤算已調整為,不管到不到得了白石吊橋,下午五點前要回來,故以三點半為折返點。當然白石駐在所是一定到不了。其實據說到白石吊橋也要走兩個半小時以上,我們以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只好走多少算多少。

養老到白石的路段本來就還算寬廣完整。我觀察所謂這條步道上的整修,主要是新木橋的鋪設;其次是鞏固步道邊緣基礎;或許還有清除步道上的障礙物。至於增設路標告示牌,竹管接引泉水等,也算是有用心就是了。所以如今騎自行車遊古道的,竟也成為新興的旅行玩法。

騎自行車還不算什麼。今天還看到是騎著機車背著獵槍的先進原住民獵戶。當機車經過時,古道上厚厚的落葉也為之捲起。

從此古道就一直在竹林、楓香林中隨著午後光影不斷變換。行走在竹林中,陽光從頂上竹葉梢透下,是翠綠的印象。行走在楓香林中,陽光灑落在地面上的楓葉地毯,是金黃的印象。我們急行軍似的步伐,也因為腳踩著層層的落葉的詩意而慢了下來。在這個時候,我們遇到坐在路邊兩個女孩。

竹管取清泉

其實重點是攝影者

近馬鞍遺址的翠竹林

騎自行車到白石似乎可行

馬鞍遺址楓香純林

瀟灑走一回

秋冬的午後才是此處賞景精華時段 因步道的走向與斜陽

我們本來沒有停留,不過後來我發現背包因為裝柑仔的袋子,水漏出來而濕了;於是我們決定把柑仔吃掉,而且一定要分享給那兩個女孩,也嚐嚐看宇老的柑仔有多麼甜。當然那兩個女孩看到我們明明已經過去了,卻又走回來跟她們搭訕而且還硬塞柑仔給她們..一定會覺得很怪。她們收下柑仔後,就回贈給我們科學麵。夠怪了了吧。只能說這楓香林中的一片金黃色,讓一切都浪漫起來。

其實我真正注意到的是她們所帶的相機(還是轉回來了吧,形象要顧啦),Canon的單眼相機還加裝長鏡頭。看起來有點專業的重。據她們說,已經在這裡坐好久了,十二點進來的。同伴們都已經繼續往前走了,她們就一直坐在這裡等同伴回來。帶著相機,當然就是準備隨意走走,以攝影取景為主囉。後來我從她們為我們拍攝的相片構圖也看出果然有攝影的底子。本來還虧她們是不是因為走不動,留在這裡幫人家看相機的。

只是沒有再走到馬鞍甚至白石吊橋附近,大概是會錯過更多美景吧,不過當時我們都還不了解。我們繼續急行軍約四十分鐘吧,穿過一片片竹林與楓林,來到馬鞍遺址。下午三點半的陽光讓滿是楓香落葉的樹林金黃光亮,這美景是因為步道的走向與午後的斜陽。

愛極了這一片林,只因為陽光讓每一顆樹明顯地有向陽與背光面。如果步道不是西南走向;如果不是在冬天下午三點多經過這裡;如果陽光不是這麼燦爛..,那麼當爛漫的光投射到身上時,行經此處的遊人身影不會如此地自在灑脫。

楓香、楓香,行經掉落滿地的楓葉地毯上,果然充滿了楓葉的芳香,這是第一次知道原來楓葉是這麼香。隨意捧起一把落葉在手中嗅聞,並想著:這香氣像極了什麼..;是啊,就是那個啊..。於是此時心中滿是甜甜的幸福感。因此裝了一把楓葉在袋裡。

繞過楓林區,轉個彎來到崖邊。這裡的崖邊山徑、對面右邊馬鞍遺址的柳杉與楓林、對面左邊的層巒疊翠,都是經典的純之美。

接下來路過一片美麗的竹林,林中有一大群人正在搖著竹子。原來是,想要把竹林更高之上的紅楓葉搖下來。其實是有點不切實際的,我想。

當我正在仰頭拍竹梢上的楓時;科伯卻難得有雅興的跟我說,趕快來拍那掛在竹林間的璀璨太陽。我想自從去了一趟日本後,科伯是更知道我的喜好的。有成人之美也是科伯的美德。(請記得,女友強力徵求中..)

光芒灑落古道,崖邊KBLin的取景 原來是對面方才經過的馬鞍遺址楓香林

馬鞍遺址仰頭望

竹林中抬頭望楓

近槭與遠楓

返景入深林

布奴加里山登山口

錯把馮京當馬涼

或許科伯所喜歡這返景入深林的美,是在於墨綠的竹與鑽石般的太陽,強烈對比的意境吧。恰巧冬烘先生也是頗好捕捉光之表演的。離開竹林,這時已經超過三點半了,白石吊橋卻還不見影子。這時候就算科伯嘴巴不說,我也不好意思不折返。只是此時突然又開始聽到溪水的聲音;我就跟科伯說,不然我們走到溪邊為止,然後就吃午餐subway。果然又走了一會,就來到一座小吊橋,這應該就是白石吊橋了吧。過吊橋後,有此行所遇到第一個路標。此處有叉路可往布奴加里山。我們大約花了90分鐘走到這裡。

科伯說,這吊橋好像小了些。這時候我已經拍過路標與登山口,折回橋上要來拍上游溪谷,溪水很清澈,上游有瀑布激流。這時科伯又說橋的鐵索也有抹牛油喔。啊,果然我的相機沾到了些。反正已經走到白石吊橋,不想計較。
四點整,開始回程。來時趕路還不覺得,回程左腳開始酸了起來。半小時後趕上最後一批在回程的人。他們說:你們怎麼這麼快?當我們說走到有登山口的白石吊橋就折返了。他們卻告訴我,那不是白石吊橋;白石吊橋附近很漂亮的。不去走走真可惜。

怎麼會這樣,下次要再來卻不知何時啦。

這時他們卻說:你們可以再回去啊,反正你們有帶燈;兩個大男人有什麼關係?

這還是第一次有人鼓勵我摸黑登山的,真有點不習慣。我是有自知之明的。現在四點半,真正走到白石吊橋豈不是五點以後。天色漸暗,不利攝影。還是放棄吧。

向晚霞喀羅山區層巒疊翠的潑墨意境

正在照地圖的KBLin想要藉助我閃光燈

大老遠來到這裡,就只差了一、二十分鐘可到白石吊橋;回程時不免有點想不開的揮舞著九芎棒出氣。怪只怪為什麼今天早上我要賴床?五點半回到養老登山口。路旁的兩個小女孩早就回家了、賣白菜的青年們也回家了、賣香腸的母女也回家了。空地上還剩有一台小巴以及數台休旅車也都開始發動了引擎,大家也都要回家了。霞喀羅的一天,落幕了。

本文日期:2004.1.3 | 台北行腳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