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on
Posts
Comments
Email訂閱

高雄行腳

(枋寮藝術村)

坐慢車來到枋寮到達的時候正好快中午,而枋寮站所賣的鐵路便當最後一個也正好賣給我了,還附送我一張風景明信片。出了車站左轉便是所謂的的「枋寮F3藝文特區」-枋寮藝術村。提著便當來到中午休息的F3遊客服務中心前的大橫椅坐著吃著,看寬闊的鐵道區對面的中央山脈,遙想哪裏是浸水營古道橫跨的地方。

枋寮以台鐵縱貫線最終站出名,吸引許多鐵道迷到此拍攝鐵道風景,今天還看到許多背著相機的單人旅客。不過這幾年F3鐵道藝術村漸漸引人注目,還聯合周圍的屏東景觀如東港、小琉球等合拍了一段宣傳影片:愛在茉莉灣。F3藝文特區的網站連結在此。其緣由是根據文建會的閒置空間再利用,將原本火車站的老舊鐵路員工宿舍整修,成為駐村藝術家揮灑創意的空間。當然其中必須要有藝文團隊願意長期進駐,所以一開始有數位返鄉的藝術家帶頭進駐;成立至今已有石雕、木雕、紙雕、鐵雕、版畫、馬賽克、音樂、裝置藝術、皮雕等等藝術家與社團駐村。

走訪藝術村處處看見創意。譬如掛著牛頭鈴的信箱、以樹枝糾纏成環狀的大門、牆上的彩繪與裝飾,街道上的裝置藝術,還有一面爬滿綠色藤蔓的牆上,上頭有魚兒悠游。

車站的另一邊是原來的3號倉庫,不定期會有展覽。「F3藝文特區」之名即是以枋寮英文譯名Fang-Liao的字首,加上「3號倉庫」的開頭,組合而成「F3」。一路上有高大的鳳凰木,中途有自行車進出月台的出入口。寬廣的鐵道區,有等待發車的平快車停靠,也有機關車頭、鐵道工程車停在鐵道區,這應該是枋寮身為縱貫鐵路最終站才能看到的景像。

走馬看花逛過枋寮藝術村之後,看著站前枋寮地圖開始籌畫如何繼續逛枋寮周邊景點。由於地圖上有「乃木將軍登陸記念碑」,可以跟前陣子去佳冬鄉蕭家古厝旅行時的步月樓之役串連,因此便將此列為優先前往地點。但沒料到的是,雖然地圖上看來不是很遠,但實際距離走起來卻超乎想像。後來查資料說這塊碑在枋寮國小但已遭破壞,如果是在德興路上的枋寮國小其實還不算太遠;但另有一說是在番子崙橋旁有一圓形基座(也就是地圖上所繪之處),可能是登陸記念碑所在之處。

(大陳義民村彩繪)

離開車站,右轉中山路再接義民路開始一段長征,先經過枋寮高中,後來是一片墳墓區。農曆七月,日正當中,流汗疾走實在不能說有趣。後來看到「大武力」福德祠。莫非先前在枋寮鄉簡介中看到介紹,不然我也不會輕易轉進去魚塭小路中。這間廟的廟身竟然大部分都是藍色的,而且廟簷屋頂上還有許多蝦兵蟹將的泥塑。

在簡介中就要大家猜一猜為何大武力福德祠的廟身是藍色的。根據廟前石碑說明,大武力福德祠最早建於乾隆年間,但之間歷經多次海嘯,甚至連廟頂都掀翻了,後來才在退離海岸線若干距離的現址重建,目前殘存古物只剩下福德正神石碑與乾隆年間石香爐。我在廟內果然看見刻有乾隆年份的石香爐,但卻遍尋不著福德正神石碑。至於廟身為何漆成藍色的呢?雖然廟前石碑沒給答案,但我想這應該很明顯了,大概是希望大水也把福德祠當作龍王廟,不要自家人沖垮自家人。

這一帶都是魚塭,從魚塭往遠處山上看去,雲霧飄渺,感覺高山離大海其實沒有那麼遠。當年胡適的爸爸胡鐵花走三條崙古道(就是後來的浸水營古道)到台東去不知是怎樣的心情。不過我在這條杳無人煙的魚塭路上走著走著卻已經越來越想打退堂鼓了。後來到了稍有人跡的地方,此處有西北營大將軍鎮守(這大概是客家人固有的信仰)。路口竟有一間破敗的古老石屋,看起來很像基國派教堂,走進一看真的是枋寮基督教會(新址在德興路上)。如果枋寮基督教會曾經在此,是否表示此處曾經是人煙稠密之處?但往前走,卻是清一色低矮平房的義民村。

枋寮義民路上的義民村清一色是低矮的平房,好像沒有看到有兩層樓的。此處住的是昔日隨國民政府軍隊從大陳島撤退搬遷過來的居民,來台後被政府安置於此,由政府補助建築材料與技工指導蓋屋,外加一條舢板船可以捕魚謀生。不過靠海堤如此近,想必常遭海水倒灌淹水之苦。於是在街道路口與新龍宮外牆上竟然看到色彩鮮艷的彩繪—快樂撒網捕魚的和樂討海景象。這是運用前幾年莫拉克風災補助款所進行的社區營造。不過這裏離枋寮市區太遠,又沒有名產或特殊景觀,觀光客應不會特地來此..。

路過這裏時,村裏頭的人都很好奇的看著我這個陌生的外來者。我彷彿進入村上春樹小說中所描述的貓村。走過義民村,仍是似無止盡的魚塭中間路。我不時比對google map與地圖,但離目標似乎還渺茫的很。我必須掌控時間才能坐上所要搭的回程火車。這時候民宅中衝出來幾條狗對我狂吠,給了我十足撤退的理由。如果1895年日軍登陸枋寮時,村民放幾條惡犬相迎,而乃木希典也能知難而退那就好了。

(德興宮乾隆古碑)

既然到不了登陸紀念碑所在,我退回市區想再訪德興宮與保安宮。一供奉媽祖,一供奉大道公,很合理。德興宮已經全新翻修,我只要尋兩塊古碑。寺內寺外走一回初無所獲;依照經驗,應該是嵌在牆壁上,不過這回是在正門後面的牆壁上找著。其中一塊是乾隆四十三年縣丞李桐核准立碑之「嚴禁棍徒流匪侵擾示禁碑」,當時來枋寮地區開拓者眾,滋事者多了起來,特立此碑示禁。另一石碑為昭和十一年「永誌林望三善人及後世受福祚石碑」。

走出到寺外金爐外,一婦人對我說:「佳冬蕭家古厝去過沒?」她見我四處拍照,便指引我可去佳冬看看,因為她本是佳冬人。我回答說,佳冬上個月去過了。

德興宮旁亭中有碑記載枋寮地名由來。遠在清康熙年間,漳泉兩地人民飄洋渡海來到此處,以伐木為板搭工寮暫住,後人多形成部落,便以「枋寮」(台語音如「板寮」)為地名,意指用木板搭建工寮居住的地方。

離開德興宮,繼續前往尋保安宮。但或許是我在義民路上力氣用盡,或者是時間漸晚無心戀戰,一直到過了跨枋寮漁港的橋之後,還是不知保安宮在哪裏。倒是漁港中的漁船都漆成藍色船身,稱之為「愛琴海岸」,這要點想像力才行。此時我一心只想搭3點多的對號快車回高雄而疾走;其實一路上有許多小攤在賣枋寮特有的小點心未曾多留心,不過事後都忘了是什麼。

過了橋之後,取安樂路走,仍沒看到保安宮,決定不找了,走回車站。這時就算回車站的路只要十分鐘,也覺得真的很遠啊。中興中山路口是南來北往客運的下車處,主要是要去北上要去高雄,南下去墾丁的都在此。回到車站,售票人員告知,接下來的莒光號和自強號都沒座位;我於是乖乖選了4點整發車的普通車,從枋寮發車一定有位子。既然還有時間,於是我又走出車站循著中山路去找保安宮。豈料越走越遠還是看不著。眼看折返時間要到了,於是我取金城路、安樂路走進枋寮小巷弄,想要碰碰運氣,但仍徒勞無功。倒是看到一戶人家門前,有類似照牆的隔壁。

由於錯估路程長短,太樂觀了;我三步併作兩步幾乎快要用跑的方式在最後一刻火車開車前回到車站,簡單到廁所盥洗,又在自動販賣機趕忙投了罐飲料,才衝進車廂中。隨即火車出發了,屏東線的列車一向很準時。我一直到過了好幾個站,才漸漸回復正常喘息。

(枋寮漁港愛琴海岸)

本文日期:2012.9.10 | 高雄行腳 | 相簿 | mps(GPS)


枋寮車站至義民路路線圖 | Google map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