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on
Posts
Comments
Email訂閱

This Post is under 澤山咸

More about 查令十字路84號

這本書是從老婆那裏拿來讀的。事實上我老婆買了許多書,看完就堆在書櫃。後來終於多到書櫃爆滿需要清一清。之前(忘了大概是多久之前,或許有一年以上了吧)要清書時就問我說:「有幾本書不錯,或許你會有興趣,就先留給你看。」「查令十字路84號」就是其中的一本。這本書內容不長,所以我花了兩天晚上就看完了。這陣子都在看經世濟民的書,左腦轉個不停;終於隔了好一陣子才又看了這本閒書,感性的右腦終於開始稍稍動了起來。

這本書的內容集結了一位美國的愛書人(也就是作者)與英國中古書店因一段跨國買書的書信往返而衍生的情誼,期間長達20年。或許在現今即時資訊發達的社會會覺得不可思議;但四、五年級生讀了此書,不免還是會緬懷那一段以筆交友所產生的時空距離美感的幸福時光。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作者書信的文字幽默,中文版的譯者、序,篇後的譯註都寫得極好。

看完這本書讓我也想起了三段往事,從這三段往事進到我自己的記憶空間。這大概也就是本書序中提到的,藉由讀本書把自己置身於一個自成天地的洞窟的孤獨活動,從此洞窟進入一個無垠無邊的智識世界。

第一段想起的往事,當然就是我去過倫敦,好像也走過查令十字路的街頭。那已經是7年前的事了,來到倫敦的隔天,Ada的留英的朋友chonghong跟他的大女兒Erin(當時五歲)帶我們去熟悉英國的街道與地鐵,來到Leicester square中國城附近,走到Charing Cross Road,chonghong說這條查令十字路就像是台北的重慶南路-也就是書店街。不過當時我還沒讀過《查令十字路84號》這本書,不知道要去查令十字路84號馬克與柯恩書店舊址朝聖。


(英國最大書店連鎖-WaterStones,當時查令十字路上的中古書店早已凋零沒落,大型連鎖書店取而代之)

這本書其實就是把作者與書店經理二十年來的魚雁往返收錄其中,並沒有多加註釋。作者在這二十年中始終無緣去英國拜訪「她的書店」。所以我去倫敦不知道要拜訪這家書店舊址,其實也就沒有什麼好可惜的了。譯者似有提到後來聽說這家書店原址已經變成唱片行(不過在這個媒體取得方便的年代,唱片行不知道還存不存在也不可知),而且為了應付來自全世界絡繹不絕的朝聖者,還在門前立了一塊銅質的圓盤,註明這就是海蓮.漢芙所鍾愛的「馬克與柯恩書店」原址,就像以下這樣。

(這只是示意相片,圓盤內容說明達爾文曾經住在現在的UCL宿舍原址)

因為舊書店,所以讓我想起自己自己在台南市北門路上也有這樣一家「我的書店」。不同時期,在各個階段我曾經愛讀佛經、村上春樹的書、武俠小說、漫畫,我會定期去那家「我的書店」找有沒有想看的書,有些年代久遠的書如果在「我的書店」找不到,就會再去北門路上幾家中古書店尋找。有些古早分成好幾集的古龍小說,如果一時無法找齊全部,就只好斷斷續續的買進來讀,有的就先看。久而久之,那些年去中古書店找書,變成一種尋寶似的樂趣。

至於本書所彰顯的書信往返的情誼,更是我這一輩人求學時代的共同記憶,那就是交筆友。以現在Facebook、MSN、智慧型手機等即時通訊如此發達的年代,現代人已經無法了解實體信件往返的意義與價值。為本書寫序的唐諾說得很好,大意是因為信件往返本身所具備「時空」的「延遲與距離感」,這樣的延遲與距離感,讓感情與感覺可以寄生其中;如麵包發酵必須有一定的時間,經過這樣的發酵才能醞釀出後來的美好。

我自己有個置之高閣的箱子裏頭滿滿都是早年的信件。每一年年終大掃除時,老媽看到這個箱子都叫我把它丟掉。但是我自己知道那是寶,而且隨著年紀越來越大,那無形的價值就越來越高。藉由那些書信連結到一段段已經快淡忘的回憶,重溫舊日美好時光(酸甜苦辣都是美好)。

又記得明明可能是天天會遇見的人,也會常常寫信給她,告訴她最近讀了哪些書,有什麼感想要跟她分享。而真正碰到面時,這些感想卻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這就是那樣的青澀年代啊。

於是便會忘不了在書寫每封信時的下筆之時的字句斟酌;信寄出之後,又會惦記著那些事情忘記書寫進去,或是有些話似乎寫得太快?而對方看到這封信時,又會是怎樣的心情?及至收到對方回信,感受到對方的重視,那股拿到信愉悅..。果然是必須經過時空的轉化後,情感才越顯得真摯。而這樣的年代早就離我們很遠很遠,如今只能緬懷。

 

留言區